电影《哪吒2》热映,人们对影片中“魔丸”和“灵珠”的故事津津乐道。而在浙江中北部的一座小镇,也有颗“灵珠”以一己之力搅动着国际时尚市场的乾坤。
“浙江宣传”曾发文《一颗珍珠何以闪耀世界》,介绍了“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看诸暨”的由来。今天,我们再次透过这颗“灵珠”,穿越历史回味其深厚文化,找寻其澎湃国潮的答案。
一
古往今来,大凡扣人心弦、激荡回响的,多是那些经受时间考验的事物。珍珠便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中,珍珠曾一度与玉“共享殊荣”。因为天然珍珠一般见于深海中,采摘并不容易。作为朝贡之品,珍珠只能被皇家收藏,镶嵌于帝王的冠冕,点缀于妃嫔的云鬓。《大戴礼记·劝学》中就有“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的记载。
在明朝,珍珠被更多人所使用,它常被皇帝赐给官员而流入民间,成为大家追捧的装饰物。同时,珍珠因其养颜生肌、镇心安神的功效,也常作药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珍珠,光泽圆润,纯洁无瑕,又常在诗词歌赋中化作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传递着君子之风与淑女之德。从“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深宫自怜,到“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一见倾心的浪漫,珍珠寄托了人们或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或对妄付情感的痴叹。
放眼世界文明,珍珠在各地神话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在古阿拉伯,人们相信珍珠是女神的一滴眼泪,不慎落入牡蛎后才化作了璀璨的珍珠;在丹麦人眼里,珍珠是人鱼公主因思念王子而落下的泪珠;而在印度神话中,珍珠是海洋献给神祇的珍贵礼物。
二
一颗珍珠,不过是比米粒稍大的存在,却在古今不同文明体系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小小的珠粒间,又承载着哪些文化深意呢?
磨砺成就生命的不朽。若说世间有什么“逆袭剧本”,珍珠当属主角之一。它本是误入蚌壳的沙粒,却在血肉磨合中涅槃重生,痛苦亦具价值的智慧跃然纸上。诗人吕岩的一句“变作珍珠飞玉京”告诉人们,纵使经历岁月的蹉跎、生活的磨炼,只要坚持不放弃,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将化为璀璨的光明。
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珍珠自古承载着圆满吉祥的寓意,是福气、安定、美德的“代言人”。民间有“珠以禦火灾”“珍珠辟邪”之说,新生儿佩戴珍珠以求平安,新娘妆点珍珠寓意婚姻美满。“珠玉”在中华文化语境中还往往与君子姿容德行相联系,《世说新语》里,骠骑将军王济见到外甥卫玠后,即便自己已是相貌英俊、风华过人,仍大惭“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讲述返璞归真的美学。在文学中,珍珠还被视为纯洁和神圣的代表。著名画作《无敌舰队肖像》中,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浑身上下饰满珍珠,正因她觉得珍珠之纯真,与自己的气质最相合。荷兰画家维米尔的那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那只珍珠耳环是画作的视觉焦点,也是点睛之笔,该画作至今还是网络上被争相模仿的神作。
三
珍珠,这一凝结沧海桑田的生命之珠,既是自然瑰宝,也是人文镜像。如何讲好珍珠故事,让这颗“水中明月”发出更闪耀的光芒?在笔者看来,有三条路径可以进一步探寻。
从“标本”到“IP”。珍珠文化,不能作为标本被束之高阁,它应融入生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珍珠文化要“活”起来,就必须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打破坚硬的“外壳”,才能被更多人看见、感受、传承,从而扩大珍珠文化IP的影响力。
比如,多设计“体验式传承”的活动,打造沉浸式珍珠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泛舟采蚌、剖珠中熟知地理风物;又或者在主题博物馆中引入AR技术,让南宋珠农的养殖场景跃然眼前;再如,打造更多“珍珠+”的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从“老气”到“赛博”。珍珠的优雅曾一度被框定在“中年”“老气”的刻板印象之中,仿佛只是属于某个特定年代的专属符号。打破传统束缚,需要设计师将珍珠与现代科技、未来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时尚前卫,符合新一代审美的“可穿戴艺术”。
幸运的是,当下众多珍珠设计师与珍珠爱好者正展现出这种新潮的创意。直播间里,巴洛克异形珠与钛金属碰撞出赛博朋克的未来感;社交媒体平台上,“珍珠+牛仔”混搭,让古典美学在年轻群体中破圈。
从“本土”到“全球”。中国是淡水珍珠生产超级大国,仅绍兴诸暨就坐拥全球70%的淡水珍珠产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国际品牌的话语权上尚存不足,从本土走向全球,要想如哪吒般搅动更大的乾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多跨文化的传播,促进价值的共鸣与融合。比如,将“珍珠开蚌”的传统技艺,升华为一种富含仪式感的全球文化体验;鼓励向境外直播,用多国语言向世界展示珍珠,将电商流量转化为品牌厚度,以珍珠语言述说“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珍珠最动人的从不是完美无瑕,而是以特有的朴素尽显纯粹惊艳——沙砾闯进血肉仍然相信温柔,看遍五光十色仍敢素面朝天,闯过蚌壳里的黑暗后才能成为耀眼星辰。这是珍珠的新生,亦是珍珠文化更好传承与创新的深层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