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4日讯(记者 叶梦婷)夜幕降临,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桥里方村卫生室依旧亮着灯。吃完晚饭,村民们陆续走进村卫生室,在“家门口”享受针灸、按摩、耳穴压豆等中医夜门诊服务。
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网底”。为了满足村民夜间就诊特别是中医理疗等需求,去年8月,金东区卫健局在桥里方村卫生室设立了金华首个村级中医夜门诊服务点。
近日,我来到金东区桥里方村卫生室,给夜门诊中医师陈小勇当助手,体验中医夜门诊怎样为村民服务。
辐射6个村8000人,中医夜门诊挺热闹
春寒料峭,下午5时,天色开始转暗。我走进桥里方村卫生室,第一感觉是明亮舒适。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科门诊、心电图室、化验室、输液室等一应俱全。桥里方村卫生室原本有两名医护人员,开设夜门诊后,这里白天开展日常接诊,每周二、四、六晚上5时半到8时半,增派赤松镇中心卫生院传统医学治疗中心中医师陈小勇为村民提供中医服务。
“快换上白大褂,不少村民已经干完农活回家,第一波病人马上就来了。”临近5时半,陈小勇在中医室门口催我。说话间,四五位村民走进卫生室。按照陈小勇的吩咐,我赶快拿出号码牌,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发给村民。卫生室有了夜门诊后热闹了不少,中医看诊人数多的时候约30人,少的时候也有10多人。为了方便村民有序看诊,陈小勇特意置备了号码牌。
“方阿姨,身体酸痛的‘老毛病’好点没,还怕冷吗?”陈小勇一边把脉,一边熟络地用方言向第一位病人方献花询问病情。
方献花和陈小勇是老熟人。她是附近石耕背村的村民,以种植苗木为生,常年在苗圃干活,导致肌肉酸胀而且畏寒怕冷。夜门诊没开之前,方献花常找陈小勇看病。“白天忙,没空,我经常开玩笑问小陈能不能晚上加班帮我看病,没想到现在成真了。”说起中医夜门诊,方献花颇有感触。
陈小勇告诉我,赤松镇有很多种植佛手、果树的苗农和果农,类似方献花这样对中医理疗类夜门诊的诉求,他和同事们收到不少。去年7月中旬,赤松镇中心卫生院将这些诉求集中、整理后反馈给金东区卫健局。
去年8月初,村民们的诉求促成了夜门诊服务点开设。桥里方村是赤松镇北片的大村,常住人口超1500人,辐射周围6个行政村超8000人,成为夜门诊服务点的首选地。
“以前去镇中心卫生院看病,来回路程加上看诊取药少说要一个小时。现在干完农活回家,骑车到村卫生室还不到5分钟。”方献花说,村卫生室还能刷医保卡,看病方便又省钱。陈小勇解释,去年,金东区141家公办村卫生室全部完成了“集采药品进卫生室”和医保结算“村村通”工作,显著降低了村民的医疗费用。
调理村民“老毛病”,满足健康新需求
“帮我到中医适宜技术室把火罐拿出来,这位病人需要拔罐。”为第三位病人、桥里方村村民陈伟增把脉后,陈小勇对我说。
我来之前做过功课: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刺类、拔罐类等10类技术100多个小项。在中医适宜技术室内,火罐、针灸用的细针、刮痧用的砭石等中医理疗用具一字排开。
陈伟增是夜门诊常客,他年轻时留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陈伟增说,以前是痛得受不了才去医院做中医理疗。去年村卫生室开了中医夜门诊,他尝试了一次,觉得不错,后来就每周定期来。“离家近、方便,所以能坚持治疗。”陈伟增说。
陈小勇点上酒精,对准陈伟增的大椎、肩井等穴位,不到两分钟就把十几个火罐牢牢地吸在他背上。8分钟以后,陈小勇开始取火罐。“一只手扶住火罐,另外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按压罐口边缘处病人皮肤,打开一点缝隙
,火罐就可以轻松取下了。”陈小勇一边操作一边教学,并特意嘱咐我:取火罐的时候千万不能直接拉,容易损伤皮肤。
按照陈小勇教的方法,我第一次尝试还不敢用力,没成功。“不要怕,扶火罐的手不要动,右手大拇指可以再加点力。”陈小勇鼓励我,果然,稍加一点力气,第一个火罐被我顺利取下,之后就越来越熟练。
这时候,另外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姑娘走了进来。“她是王晶莹,大专毕业后成为区里首批大学生村医培养对象,现在跟着我学习中医理疗技术。”陈小勇向我介绍,他们首批29人白天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上医学理论培训课,放学后就来村卫生室实践学习。“区里计划用8年时间培养百名大学生村医,现在合格的金华村医必须掌握至少4大类6小项中医适宜技术。”陈小勇说,拔罐这类基础技术王晶莹已经上手,他让王晶莹带着我收尾,他则继续为村民看诊。
不一会,桥里方村村民方敏琍带着母亲走进中医室。“我妈这几天老毛病又犯了,右边手脚麻麻的,带她来看看,顺便问下什么时候合适开始针灸减肥。”方敏琍说,以前家里老人遇到身体不舒服都是能拖则拖,出门看病要劝老半天,现在“家门口”就有中医理疗服务,小问题很方便就能解决。
腰肌劳损、手脚麻木、手臂屈伸不利索……陈小勇记录了十几位村民的症状后,我发现大多是务农留下的“老毛病”。“这些问题起初不重视,容易发展成大毛病。”陈小勇说,中医夜门诊就是要用便捷的中医理疗服务,及时调理村民们的“老毛病”。除此之外,随着村民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儿童生长贴、针灸减肥、冬病夏治等中医治疗新需求越来越多,夜门诊也越来越忙。
回收过期药品,守护健康不“过期”
晚上8时半,夜门诊结束,陈小勇一共看了16位病人。但他还不能下班,他与桥里方村的方爷爷有约,要上门去检查他的身体状况。
外面淅淅沥沥下着雨,陈小勇收拾起医疗箱,撑着伞带我出门。陈小勇说,村卫生室医生在坐诊之余,还要主动上门为村民提供慢性病随访、健康宣教、过期药品回收等服务。
路上,陈小勇向我介绍,方爷爷患有慢阻肺病,这几天天气冷暖变换快,容易犯病。陈小勇说,现在村里老年人多,不少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随访。方爷爷家很快就到了。“血压、血氧都挺好的,肺部炎症也好多了。春捂秋冻,初春特别要注意保暖……”陈小勇一边检查一边叮嘱。
“方爷爷,把家里的药都拿出来,看看有没有过期的。”陈小勇说,方爷爷马上拿来20几盒药,我跟着陈小勇一起仔细检查。
方爷爷和老伴住在村里,子女不住在身边,是村卫生室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陈小勇带着我仔细检查,果然发现一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蓝芩口服液,去年12月中旬已经过期。不一会儿,陈小勇又发现了芙朴感冒颗粒、头孢克肟片等几盒临期药品,他吩咐我在药盒上用大字标注过期时间,方便老人查看。
带上过期药品,我们回到村卫生室。陈小勇把过期药品丢进大厅的过期药品回收箱,里面已经快装满了。陈小勇说,除了家庭医生上门回收,村民有时也会主动把过期药品送来。这样的村级过期药品回收点,在整个金东区共有100多个,各镇中心卫生院会定期对回收点的药品统一回收处理。
回到村卫生室已是晚上9时,陈小勇带着我和王晶莹整理好火罐等用具,结束了当晚的工作。
据了解,金东区已根据群众需求开设了两个中医夜门诊服务点,接下来,金东区计划在每个乡镇至少布局一家中医夜门诊服务点。金华市也将倡导各地适时开设村卫生室中医夜门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