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而立之年的小丽(化名)从未想过,自己会与“食管癌”三个字产生关联。而她之所以患食管癌,竟是因为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和滚烫食物。
去年年底,小丽开始感到吞咽时有异物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咽不下也吐不出。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不久前,她来到鄞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鄞州二院)求诊,检查结果令她崩溃:胃镜显示食管内有一个溃疡隆起性病变,胸部增强CT还发现食管上段管壁偏心性增厚,其间有一个长约4.6厘米、厚约1.8厘米的肿瘤几乎堵塞管腔,最终确诊为食管癌。
“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怎么会得食管癌?”小丽困惑不已。鄞州二院心胸外科主任岑浩锋通过详细问诊,找到了关键线索——这位北方长大的患者,长期保持两大高危饮食习惯:喜欢食用腌制食品,且偏好滚烫食物。
岑浩锋主任解释,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缺乏营养素摄入、遗传因素、吸烟、喝酒、热饮热食等。小丽长期摄入亚硝胺叠加热食烫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反复损伤—修复,最终诱发癌变。
“食管黏膜的耐受温度为40℃至50℃,而许多人钟爱的‘趁热吃’习惯,实则是将食管推向‘慢性烫伤’的深渊。”岑浩锋形象地比喻道,“超过65℃的食物入口,就像一把把‘隐形刀片’反复刮擦娇嫩的食管黏膜。以火锅为例,滚烫的红汤中,鹅肠几秒即熟,但若急着将高温食物送入口中,每一口都可能造成黏膜损伤。长期如此,食管在‘损伤—修复’的恶性循环中逐渐失控,最终癌变风险飙升。”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小丽无法进行直接手术。岑浩锋团队为其制定了“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序贯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目前肿瘤体积显著缩小,但小丽仍需继续治疗。
“早期食管癌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岑浩锋在接受采访时说,食管癌并非中老年人“专属”,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食管癌患者中约有5%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