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1日讯(记者 苗丽娜 金汉青 金燕翔)4月的嵊州仙岩镇,云雾缭绕的茶山间,钱赛云将一袋印着“石壁精舍”LOGO的桂花龙井茶递给一名法国客商。这位谈吐儒雅的茶老板,曾是上海一外企的高管,如今却扎根绍兴山村,将父辈的茶园变成面向全球的“绿色窗口”。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柯桥平水日铸茶园,茶产业迎来了数字化改革。每天清晨,采茶工作一开始,无人机就开始巡航监测。散布于茶园各处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pH值、空气湿度等信息,甚至能通过AI图像识别预警病虫害,帮助茶企制定生产计划。
从靠天吃饭的“老把式”到卖遍全球的现代农业,这样的蝶变正在著名产茶区绍兴遍地开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茶产业覆盖绍兴各区、县(市),“龙井茶+特色茶”体系完备,2024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已超150亿元。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出口10万吨茶叶。
入口食品,健康安全最为关键。“检测数据最有话语权。我们常态化开展茶叶检测,保证每片茶叶都经得起仪器检验。”绍兴市农业农村局质监处处长季萍表示。
同时,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农业主体规范生产记录,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一码一证”追溯制度。在政策支持下,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不仅发布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设置213个监测点位,还建起农残检测实验室,在茶叶包装前应检必检,进一步抓实了产品安全品质。
得益于“产前—产中—产后”全链监管,目前绍兴全市已有76个茶叶绿色食品。在嵊州仙岩镇舜皇村,炒茶车间的温湿度由物联网系统调控,每批茶叶的农残检测数据直传监管平台;在柯桥兰亭街道印山茶园,分布着不少诱虫灯,在消除虫害的同时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与品质。
绍兴还以“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茶产业实现片区组团式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2024年,我们以爱明茶业等七家茶企为龙头引领,推出嶀山仙茗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全镇14137亩茶园年创收已超亿元,产品随着中欧班列远销欧洲。”仙岩镇党委书记张波介绍。
一片茶叶的故事,正是绍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44个绿色食品和1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绍兴的名优茶、新茶饮也走上了出口赛道。”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吕田表示,绍兴将通过全链条培育监管、片区化抱团发展,不断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