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近日,江西景德镇一位卖炸鸡排的摊主因其独特的销售话术火爆全网,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鸡排哥”。
有人调侃他是“胡闹厨房真人版”,也有人称他是“情绪价值天花板”,还有网友说,“鸡排哥”的话术“念起来很解压”。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引发思考,散客6元、学生5元的鸡排,究竟炸出了什么味道?“鸡排哥”的话术,为何能收获无数人的共鸣?
一、希望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
有网友说:“年轻人买东西,主打买个情绪价值。”当听到“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与“希望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两种不同的表达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会更倾向于光顾哪个?
很显然是后者,“鸡排哥”略显滑稽的热情,不仅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还莫名给人一种爽感。当他说“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时,顾客感受到的是“我被看见了”“我被尊重了”。因此会有网友笑称,“鸡排哥”把“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甚至是600元的情绪价值”。
在鸡排的制作过程中,等待也不会无聊,因为光和“鸡排哥”聊聊天,也会觉得有意思。独具特色的话术其实是“鸡排哥”经营理念的体现。他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正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转型的底层逻辑——在产品质量之外,情绪价值正成为强劲竞争力。
在服务业高度标准化的今天,服务方式正日渐模板化,语言的“AI味”也越来越浓,“鸡排哥”带着市井烟火气的表达便显得格外珍贵。他那些即兴的、不完美的甚至有点“轴”的互动,满足了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有温度的交流的渴望。
二、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
有人形容“鸡排哥”的话术“有股淡淡的霸总味”。他总是看似把选择权交给顾客,但又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温柔。这种略带“push”却又令人会心一笑的销售方式,给年轻人带来了一种微妙的情感体验——被关心、被引导的小确幸。
在“鸡排哥”的话术体系里,这种“软性push”无处不在,“这个应该是物超所值的6块”“我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让你等了”,等等。这不像传统推销那样令人反感,反而像朋友间的玩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被安排”的幸福感。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常常是“不确定”的,生活有时是“悬浮”的,发泄还得带点偷感地搞抽象,这种体验恰恰回应了他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的心理需求。“鸡排哥”能帮他们做决定,甚至带点“霸道”,反倒像是一种心理慰藉。
三、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我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
如果你在炸鸡排现场,或者在直播间,一定会被各种“反套路”的惊喜打动。有网友说,希望“鸡排哥”炸得久一点,这样“脱口秀”就能多持续一点时间。
“鸡排哥”言语间总是充满了接地气的智慧与幽默,这正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例如,当被问到一份鸡排多少钱时,他就用“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这样的调侃,打破顾客对常规交易的预期,让简单的买卖变成了一场有趣的社交互动。
他没有费尽心思进行宣传和推广,网上很多热门视频都是顾客自发拍摄的。在摊位前,他一边麻利地翻动着鸡排,一边与顾客像老朋友般自然交流,这种真实的生活气息,比任何编排过的段子都更有感染力。
这种幽默反差,恰恰符合年轻人拒绝刻板、追求趣味的社交偏好。当一些网红店还在尝试用“打卡送礼”“限量销售”等套路来“圈”住人心时,这种“反套路”成为一股清流,激发了网友们“二创”的欲望。
四、我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失望
随着巨大流量的涌入,“鸡排哥”的小摊前排起越来越长的队伍,其中不乏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游客。从每人限购5份到限购3份,再到限购2份,他积极回应着顾客的每个反馈。
“我的每位顾客都在这里,排着这么长的队伍,在这里对我充满了期待的眼神,我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失望?”这朴素的话语,让大热天排队的人感到莫大安慰。正如有人评论说,排队不可怕,怕的是“排了也白排”;限量没关系,厌的是“为限量而限量”。
近年来,营销翻车案例屡见不鲜,比如雇人排队制造虚假繁荣、玩饥饿营销套路、品牌一火就涨价……种种操作不仅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也使得“真诚”二字成了商业世界里稀缺的风景。
网友在“鸡排哥”的“现场表演”中,却感受到了久违的“真诚”。比如,他坚持“下午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宁愿放弃“多赚一笔”,也要准时转场到校门口;比如,鸡排不小心掉到桌上,直接免单。这份真诚,还流露在“把顾客当邻居”的本色里,多年不换摊位、不涨虚价,收摊时剩下的鸡排,他会随手递给陌生人……
大多数人没有去现场感受过“鸡排哥”的服务,但这种朴素的人间烟火,唤起了我们对真诚的期待。
五、我要把它炸到位,我不到位,我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的
当人们对“努力就会成功”的励志话术产生抵触,当“躺平”与“摆烂”成为自嘲的常态,“鸡排哥”的突然爆火,让大家对“努力”这个词有了具象的认识。
随着“鸡排哥”走红,他过去的经历也被网友“考古”,连续多年稳定出摊,服务标准始终如一,对待学生一诺千金,这些小细节更为他增添了魅力。
有网友注意到,炸鸡排的三轮车上写着“智造美味”“成就经典”,一个“智”字,透露出这位中年人不同于同行的追求。真正打动人的营销,靠的不是手段与技巧,而是时间也冲不淡的真心。而最动人的人生,也不必追逐他人的轨迹,也可以只是炸好一块鸡排。人们关注“鸡排哥”,也因为他展现了一种在平凡岗位上找到人生价值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鸡排哥”适合教授成功学,但他的成功之路,无非就是努力过好每一天。这种专注与坚持,恰恰击中了许多人内心的矛盾——一边调侃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一边在内心深处渴望找到值得全力以赴的事物。
从“剪刀手”晓华到“快乐老家”肥娟小吃,再到“鸡排哥”,他们或许没想过“爆红”为何发生,但我们知道,每一个认真把小事情做好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顶流”。
每个人的人生境况各不相同,把眼前事做好,踏实走好脚下路,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理人”。也期待“鸡排哥”能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继续为消费者带来优质产品和暖心服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