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有颗‘爆米花’?哪里来的?”近日,21岁的大学生小陈被告知脑袋里有一颗类似爆米花形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震惊。近期小陈总是手脚软、头晕,竟和这颗“爆米花”出血有关。
左侧手脚失去知觉
行动也变得迟缓
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卞林主任医师介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五左右,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如果伴有症状,特别是有脑出血、癫痫和瘫痪等症状的,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小陈3月份和同学有过一次聚会,非常尽兴。聚会结束后,他总感觉左手左脚没什么力气。本以为只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会好转。没想到,休息了几天,左手左脚越发没力气,头也晕晕乎乎。更让小陈害怕的是,他用热水洗脸,发现左手感觉不到热水的热度。一开始,小陈以为这是幻觉,可几次尝试都是如此。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左侧手脚几乎失去了知觉,行动也变得迟缓。父母赶紧带他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检查。
卞林在详细了解病情后,给小陈安排了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出来时,小陈觉得天塌了。脑子里面居然长出了一个“爆米花”样的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直径达一厘米。考虑到小陈已有明显症状,建议尽快手术治疗。
“爆米花”要切除
紧挨的“棕榈树”不能碰
更让小陈懊丧的是,除了“爆米花”外形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颅内还存在另一种血管畸形——小脑静脉畸形,外形像极了一棵“棕榈树”。而且,“爆米花”和“棕榈树”紧紧挨在一起。
卞林介绍,这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手术中,需要完整切除“爆米花”,但必须要保护好“棕榈树”,可以说碰都不能碰到。一旦有损伤,会导致出血甚至昏迷。
术中,卞林团队通过精准的导航技术,定位了“爆米花”的位置。术中发现,该血管瘤上有反复出血后的血凝块。团队在高精尖的显微镜下,对“爆米花”进行全切,并确保不伤及“棕榈树”。术中运用了神经电生理检测仪器,确保神经功能没有损伤。
术后,小陈恢复良好。出院时,左侧手脚知觉恢复了,原来的麻木感消失,活动也重新变得利索。目前力气也在恢复中,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他庆幸及时发现“爆米花”并接受手术。“我查过资料,如果破裂出血,很可能以后就要瘫痪了。”
在记者采访当天,35岁的周女士到医院其他科室就诊时,也特地来到卞林的诊室表示感谢。8年前,当时周女士反复头晕,有时一周发作两三次,有时一个月发作两三次,这让她难以正常生活、工作。她后来被确诊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后并接受了手术,8年来,头晕症状没有再发作。
不一定都需要手术治疗
出血后会反复渗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到底是什么?卞林介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低血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可能发生在大脑、脊髓,较少发生在硬脑膜。有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个头也会增大。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哪些症状?据介绍,最常见的症状是癫痫发作。其他症状还有:非特异性头痛、手脚麻木、乏力、头晕眼花、没胃口等。其中,位于脑干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更容易发生出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都需要治疗吗?卞林表示,不一定,采取个体化原则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患者被查出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后不用特别焦虑。无症状人群大多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只需排除有无家族遗传性,遵医嘱定期随访。卞林的患者许先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直径达4厘米,没有症状,保持定期随访。
如果已经出现了相关症状,则要积极治疗。尤其是出现脑出血、癫痫和瘫痪等症状的患者,更要及时治疗。卞林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一旦有过一次出血,后期往往会和水管漏水后一样,会反复渗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