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4日讯(记者 沈烨婷 郁馨怡 通讯员 史意)数不清的船只搅动运河春水,七彩旗幡成了天空的云彩……江南渔家赶集祈福的热闹百态,仿佛跃出画框。4月20日,嘉兴市秀洲区农民画家冯云青的画作《江南水乡 网船盛会》迎来一片称赞声,许多相机把这幅作品收入镜头。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双年展上,市民正在观展。 记者 郁馨怡 摄
当农民拿起画笔,土地不仅能长出五谷,也能开出艺术之花。4月20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周暨双年展开幕式在嘉兴市秀洲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文化馆协会共同主办,旨在通过现代民间绘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秀洲农民画,又称“秀洲现代民间绘画”。自1983年起步,40余年间,越来越多的秀洲农民执起画笔描绘乡村新生活,从江南水乡的田野走向海外艺术殿堂,从村民的精神愉悦走向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意经济。
出彩
泥土里开出的艺术之花
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的一座农家小院,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的缪惠新正在绘画。“你看她像什么?”缪惠新问。画纸上是穿着裙子的摩登女郎,“在我眼里,是个新潮的乡村。”
这是今年66岁缪惠新最新的系列绘画——《乡村感觉》,用农民的方式来看世界,用现代农民热爱的色彩画出心中的乡村。“农民画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缪惠新说。
1983年5月,文化馆组织包括缪惠新在内的9名农村青年美术爱好者,进行突击培训。一个暑假过去,这9名村民用稚拙的线条,将从小到大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变成色彩饱满、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其中,张觉民的《南湖菱歌》获全国一等奖,缪惠新的《乡情》获全省一等奖,秀洲农民画一举成名。1988年,秀洲区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受此鼓舞,秀洲区文化系统此后不断网罗有艺术功底的绣娘、灶画师、木匠以及广大的普通村民,让他们都来学画画,还年年举办农民画培训和创作大赛。
连笔都不会握,怎么画?今年79岁的合心村村民汤阿银,还记得16年前自己第一次学画的窘境。但和她一起跳广场舞的这“十姐妹”,都有股热爱画画的热情。培训班下课后,她们就在田间地头接着练,黄瓜藤、稻田、菱角,都被她们入了画。
那段时光里,秀洲区文化馆美术干部杨海萍、朱琴华两人常常坐着老式三轮车,啃着自带的干粮,走村入户上门给“十姐妹”辅导创作。2010年,汤阿银的《好鲜嫩的黄瓜》,入选全国农民绘画展,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近年来,秀洲大力扶持,构建起艺术馆、创作基地、学校后备人才基地三级联动的农民画创作体系,为农民画创作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截至目前,秀洲农民画骨干作者已有140多名,后备人才1800多名,遍布全区各个乡镇。
出海
东方乡土美学对话全球
近日,在罗马尼亚的桑格日·拜比较艺术博物馆内,30幅秀洲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吸引当地民众驻足欣赏。“这些画作让我们看到中国乡村的鲜活脉动。它们既是劳动的诗篇,也是人类共通情感的载体。”罗马尼亚比较艺术博物馆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马克西姆·杜地拉什说。
秀洲农民画不仅是农民与艺术的对话,也是中国乡村与世界的对话。2005年,秀洲农民画第一次集体赴法国展览,带去的印有农民画的明信片大受欢迎,2000张一天内赠完。至今,秀洲农民画已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殿堂亮相,仅去年就4次出国展览,累计展出作品4000余幅次。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秀洲农民画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富有水乡风俗情趣,从纺织、稻作、民俗等江南文化中吸纳了灶头画、蓝印花布、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秀洲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秀洲农民画传承着中华民族原始的审美观念,是中国江南水乡和农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观众沈华在一幅名为《节节高》的农民画前驻足许久后说:“勾起我儿时挖笋的快乐回忆。”这幅画的作者是44岁的吴海妹,8年前才刚开始学农民画的她,已多次斩获全国大奖,还在尝试将漆扇等非遗技艺融入农民画中。
如今的秀洲农民画让人看到新技法、新生活、新情感。油车港镇胜丰村农民画画家张雪琴的作品《送嫁》中,凤冠霞帔的新娘坐在花轿中,空中却有一台无人机正在录像。“我想表达的是在新农村,中式婚礼正在回归,但也有很潮的科技。”张雪琴说。
艺术没有国界。“中国农民画非常吸引人,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光芒、一种趋势”……杨海萍曾多次参与出海展览,她听到许多国外艺术爱好者对秀洲农民画的喜爱与赞美,随着秀洲农民画的国际交流愈发活跃,也让世界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知与热爱不断加深。
出圈
从纸上艺术到产业蓝海
将农民画标志性的红绿底色幻化为丝绸长裙,稻穗、荷叶等巧妙融入其中,完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开幕式上,40套以秀洲农民画元素为蓝本设计制作的华服亮相,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将农民画进行二次开发并制作成批量服装,为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开拓全新思路。”秀洲区文旅局副局长张志华说,农民画事业历经多个发展热潮,但产业发展一直是瓶颈所在。如何让农民画更好地融入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秀洲一直在探索。
把农民画变为可见、可用、可赏的产品。2013年,秀洲区成立嘉兴秀洲农民画艺术创意有限公司,以农民画为核心开发各类文创新品,从粽子礼盒、织锦卷轴到行李箱、丝绸围巾,先后申请农民画作品著作权500余件,独立开发近300款,其中107款实现量产。去年,企业的文创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77万元。
文润乡土,画以兴村。以张觉民、缪惠新为代表的农民画画家当参谋、作指导,奏出农民画与糖糕板雕刻、造船技艺的三重奏……秀洲以农民画为特色元素,成功打造集创作、展示、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油车港农民画小镇及以胜丰村为代表的农民画特色村,去年,胜丰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当天,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研究院、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协作机制办公室落地秀洲,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画理论研究、创作创新、展陈展览和市场转化工作。此外,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嘉兴分中心也落户秀洲,将启动数字文化资产保护转化项目。
“看得见文化,品得了艺术,留得住乡愁,带得动致富。”秀洲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