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8日讯(记者 王艳琼 共享联盟·瓯海 陈明铭)7日,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的新盘农场,一颗颗丁岙杨梅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杨梅,装盒销售。与露天农场不一样,这里的杨梅生长在智能大棚里,享受数字化“阳光雨露”,4月底已经上市,成为“浙江杨梅第一早”。
“我们点点数字屏,就能调控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和水肥等,进行远程智能浇水、施肥,精细化管理杨梅长势。”新盘农场负责人林媚媚介绍,该农场10余亩数字大棚主要种植丁岙梅,近年陆续投用智能补光、水肥一体化、自动开膜等智能管理系统,更精准调控杨梅成熟期,提升杨梅品质,病虫害显著减少,破解了传统杨梅“采前落果”的难题。
该数字大棚设施栽培的丁岙杨梅品质鉴定结果显示,农药残留检测参数全部合格、安全可控。该大棚杨梅今年预计采摘量可达4000公斤至5000公斤。
作为浙江省四大杨梅良种之一,丁岙杨梅肉质柔软多汁、甜酸适口,享有“红盘绿蒂”之美誉,是温州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为振兴杨梅产业,近年来,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瓯海区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推进杨梅产业“五优工程”,即优化机制体制、品质提升、主体培育、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在茶山街道启动杨梅精品园建设,形成杨梅智能精准补光技术、杨梅提质增效技术、杨梅大棚数字化栽培技术等研究成果。今年,该区数字化大棚总面积增至20亩左右。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郭秀珠介绍,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应用,今年数字大棚种植的杨梅,成熟期提早、品质更可控、收益有保障,配合杨梅矮化、绿色防控、增温保温等10多项技术,丁岙杨梅产值提升5倍以上。
科技赋能杨梅产业升级。眼下,瓯海区还以“五优工程”为抓手,推广数字化大棚技术,预计今年数字大棚杨梅产量比去年提升20%,推动杨梅品质与农户经济效益双提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