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小众景点探索沉浸式旅游

当古村古街引入剧本杀

字体:
—2025—
05/09
06:10:02
2025-05-09 06:10:0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在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游客换上古装与工作人员互动。 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干河街体验沉浸式剧本杀。受访者供图

海宁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推出了民国风、古风巡游表演,吸引游客换装体验沉浸式剧本杀。通讯员 吴刚 摄

绍兴市越城区上大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讯员 梁永锋 摄

  浙江在线5月9日讯(执笔 沈烨婷 孙良 傅颖杰)你在古村看风景,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你在古街听故事,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人。

  “五一”假期,在海宁市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常见这一幕:一群身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的游客在复古咖啡馆前集会,突然一名商会理事从西式洋楼中踱步而出——这不是影视剧拍摄现场,而是街区最新推出的沉浸式剧本杀。

  这样的文旅新实验,近年来已经在浙江不少古村、古街等小众景点悄然上演。携程等旅游网站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带有“剧本杀旅游”“实景剧本杀”标签的景区,搜索热度环比迅速上涨。

  “杀”进小众景点的沉浸式剧本杀热闹了起来,有多少游客会“买单”?沉浸式剧本杀,能否成为浙江小众景点一张叫得响的“特色牌”?能否成为县域或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日记者到嘉兴、绍兴、金华等地探访。

  沉浸式书写

  自己的故事

  5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宁干河街,一批游客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换装、熟悉剧情。

  沉浸式剧本杀,是指戏剧化的游戏,参与者通过扮演相关角色,按照设定的背景与NPC(非玩家角色)进行探案等互动。“相比传统的室内桌游,游客可以在真实的空间里代入角色视角,体验‘二次人生’。”沉浸式剧本杀运营方——绍兴御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胡俊豪介绍。

  现场不少路过的年轻游客跃跃欲试。“爱玩过家家的小孩都长大了,而且还有一大群人陪你玩,谁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呢?”胡俊豪调侃,沉浸式剧本杀的受众群体正是18至35岁的年轻人,这批人逐渐成为当下的消费主力军。

  相对于热门的5A级景区,不少古村古街只是小众景点,还在努力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对很多古村来说,没有太多兼顾文化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成熟路径,而对古街来说,亟需破题过高的“查重率”,两者面临的是不同却又相似的困境,正经历着人气培育与深度体验的双重挑战。以金华市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为例,小山村远离市中心,虽偶有横店剧组来取景,但人一走马上又冷清下来,未形成可持续的文旅发展模式。

  沉浸式剧本杀的出现,让这些古街古村看到了另一种出路的可能性。

  海宁市文化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干河街有许国璋故居、徐志摩故居等重点文保单位,这些特色建筑和民居老宅仿佛是穿越到民国时期的“时光宝盒”,沉浸式剧本杀进驻街区,用氛围和文化去创造消费业态,相对解决了“盈利模式固定、游客老龄化”等问题。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记者也化身其中的一名角色,和剧中人物套近乎换取线索,完成任务得奖励,用虚拟货币体验拍卖的乐趣,甚至和戏中人讨论徐志摩的诗句……

  3个多小时后,一起参与的上海“90后”游客李若嫣意犹未尽。“没想到这次来海宁还赶上了一场可以参与的‘戏’,挺高兴的,这也给我们这些外地游客了解老街人文风情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李若嫣说,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可以决定角色的故事走向,人物和情节在景致的依托下变得立体,“就像遇见了平行时空中的另一个‘我’。”

  两年前,墨林村也开始导入沉浸式剧本杀。村里利用保留相对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就地取材地布景了酒坊、驿站、木匠坊、陶艺坊等多种特色场地,让玩家通过破解梁柱暗语、天井谜题,在游戏中触摸800年村史。

  “游览方式已经变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难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好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好玩。”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文旅产业中心主任郑明说,沉浸式剧本杀进入景区,说明了旅游业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游览景区以导游为中心,如今以游客为中心,游客从听导游讲故事到自主探索体验,进入某段历史感受文化,沉浸式书写自己的故事。

  年轻人最懂年轻人

  单次体验票价68元,游客“买不买账”?

  “值!”杭州游客黄少甜刚在干河街完成民国剧本杀,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服装租赁、互动体验,还有民国风情的墨镜等小礼品,打包算起来价格挺划算。

  但要让游客“买账”,还要靠核心的吸引力。在金华亲青文旅负责人朱弈伊看来,景区不能仅仅作为沉浸式剧本杀的背景板,如果只是换个地方玩剧本杀,形式大于内容就没有持久的吸引力。

  2023年9月,朱弈伊带着团队到墨林村运营沉浸式剧本杀项目。年轻村民郑钰听说后决定返乡投身家乡的文旅推广中。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花了6个月的时间创作原创剧本——翻阅村子的族谱,和爷爷奶奶聊他们的故事,找有特色的一屋一地挖掘民间传说。

  一棵树龄800余年的红豆杉,成为了抗战历史剧本的主角;族谱里的知名人物故事,衍生出了家族纷争的剧本……朱弈伊团队基于墨林村的历史文化创作了6个适合10至100人的大型剧本,叠加餐饮等服务推出价格100至300多元不等的套餐,还有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剧本。

  让沉睡的乡村历史文化,通过剧本重新开口说话。在郑钰看来,这不仅是文旅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本地文化根脉的守护。

  年轻人最懂年轻人,也更懂如何让老街活出“年轻态”。“现代年轻人需要情绪价值,我们会根据每个玩家给自己撰写的背景、人设来匹配合适的剧情,满足玩家的情感寄托和自我表达。”绍兴市越城区上大路老街的沉浸式空间剧本杀项目工作人员苏澜说,她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前在上海一个沉浸式话剧剧组工作,有不少经验。

  上大路老街自明清起,船来人往、商业兴盛。但前些年随着新商城业态的不断崛起,老街逐渐沉寂。2017年,上大路特色街区改造项目启动,打出“青春上大路”文化品牌,苏澜等青年找到了更多发展机会,安心扎根绍兴。随着2022年沉浸式空间剧本杀项目入驻,天南海北的90后、00后都来了。“我们这里一场剧本杀需要8至10个小时来完成,游客基本上就近住宿,顺便走走逛逛。”项目负责人吴佳伟说,他们还在探索与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等老街两头的景区联动,“这也许是我们可以带给街区的更好作用。”

  项目正在形成连锁反应。沉浸式剧本杀项目带来的客流群,吸引咖啡、餐厅、茶吧、竹木工坊等业态进驻墨林村。朱弈伊积极拉动他们参与进来,通过剧本杀项目任务的牵引,对咖啡店、手工作坊、民宿等形成引流作用。

  朱弈伊算过,虽然沉浸式剧本杀项目一年新增客流量只有5000人次,但通过该项目拉动了古村的知名度和商业业态的长效运营。去年,墨林村新增游客量超10万人次,新增业态12家,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7.8%、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53.5%。今年“五一”假期,村庄累计人流量4.8万人次,实现总营收50多万元。

  有些业内人士把这种青年创客项目称为“反哺式创业”。“单场活动的新增客流量可能只有60至100人,但他们停留时间变长了,可能从半小时延长至数小时,这就为街区拉动了潜在消费需求。”海宁市文化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在剧场周边布置了小吃、饮品等市集,搭上“便车”。“五一”假期,干河街剧本杀项目日参与人数过百,街区日均人流量比以往节假日新增了2万。

  因地制宜才能持续有戏

  看上去很美的“小众景点+剧本杀”,真的能让古村古街成功出圈吗?虚实之间,剧本杀能否“复活”古村古街?

  “剧本杀与文旅结合是近些年的一个发展新方向,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郑明说,很多景区对沉浸式剧本杀不了解,简单认为引进剧本杀就是引流。但其实剧本杀已经过了“蜜月期”,而且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

  “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都不太现实。”在郑明看来,眼下,一些小众景区的沉浸式剧本杀项目也面临着盈利模式固定、客流量来源单一、后续运营乏力等问题。

  记者查阅近些年的省内外景点公告发现,有不少景区叫停了沉浸式剧本杀项目;还有些景区则将常态化运营改成节假日运营;甚至有些起始成效不错的景区,也因为后续运营不善等问题暂停了项目。

  不过,金华市文联组联处干部周玥认为,只要找准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将景点特色与沉浸式剧本杀相结合,这种文旅新玩法仍有广阔空间。作为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的文化特派员,她最近在策划打造“剧本杀+乡村游”的新项目。

  “我们是有的放矢,郑店村有1000多村民,其中有三分之一村民是专业及业余剧团演员。现成的演员、文化氛围和特色建筑,这是沉浸式剧本杀的理想地。”周玥分析,传统文化需要被更多年轻人看见,乡村旅游也需要抓住年轻人的“胃口”。

  在周玥的项目策划中,计划将全村景点通过剧情串联成线,并融入特色的婺剧演出,让村民来当工作人员,游客则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相应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婺剧魅力,同时搭配一些文艺活动,让游客享受“吃喝玩乐住”全方位的体验。当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归乡土,带来的不仅是流量经济,更是人才、文化、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郑店村已经试过水。去年国庆期间,村里接待亲子团来体验婺剧换装,又鼓励村民开办文创集市,创出日营业额新高。

  各种观点的碰撞,反映的正是“景区+剧本杀”这一业态的年轻,还需要经历市场不断修正检验。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这一新兴业态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时之热”如何发展成“特色常青”?“关键要找到消费场景革新、历史文化活化、县域发展或乡村振兴三者的共生之道。”郑明说,沉浸式剧本杀一定要在正向的价值观体系下,各方共同努力精心呵护与培育,才能茁壮成长。

  无论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眼下这些探索和努力值得鼓励。当游客在古村古街解码历史谜题时,或许正参与着乡村振兴的叙事;当返乡青年将创意注入老宅深巷,他们本身就成了发展的“剧情主角”,或许这正是沉浸式文旅“杀”进小众景点的价值。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