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从台州乱弹“夺梅”,看“天下第一团”突围

字体:
—2025—
05/22
09:35:37
2025-05-22 09:35:37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陆遥 罗亚妮

  鲍陈热表演折子戏《活捉三郎》。龚文新摄

  5月12日晚,上戏实验剧院,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现场。

  舞台上,一方桌叠起一椅,台州乱弹演员鲍陈热轻巧地立在其上,搭档张振星在离桌两米处起跑、横跳,鲍陈热同时凌空跳起,哐当一声,被踹飞的椅子落地,鲍陈热稳稳落于桌面。舞台下,观众席一片惊呼,继而高声叫好,掌声雷动。鲍陈热以扎实的功底、传神的表演,将水浒传中的阎婆惜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刻的绽放,背后是一个小剧种二十载的破茧之路。

  9天之后——5月21日,本届梅花奖结果揭晓,鲍陈热和婺剧演员陈丽俐不负众望,成功“摘梅”。

  都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历史上,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不仅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还出现了风靡一时的越剧“小百花”现象。

  这样一个戏剧大省,“摘梅”早已不是新闻。但与以往我们耳熟能详的越剧、昆曲等不同的是,此次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台州乱弹,是一个常年唱响于浙南地区的小剧种。

  一般来说,业界把某个剧种仅存的专业剧团称作“天下第一团”。目前,浙江省共有戏曲剧种18个,其中起源于本省的13个,除了越剧、婺剧、绍剧外,新昌调腔、宁海平调、瓯剧、和剧、台州乱弹、甬剧、姚剧、湖剧、睦剧等都只剩下了一个“天下第一团”。

  台州乱弹“夺梅”,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浙江“天下第一团”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文化定力。这条艺术攀登之路,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更勾勒出浙江戏剧回应人民期待、顺应时代潮流的突围轨迹。

  “台州乱弹是一路哭上来的”

  “台州乱弹是一路‘哭’上来的。”一位浙江戏剧界的前辈这样评价。

  许多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个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多不易。

  “竞梅”当晚的舞台下,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心潮澎湃,热泪早已模糊了视线。从举步维艰的草根剧团到大放异彩的“竞梅”舞台,这条路,他们走了20年。

  台州乱弹,诞生于明末清初,曾遍布江南山野草台;它粗犷、高亢、激昂、奔放,被人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独具古韵的活化石。然而,400多年来,几近波折。

  2005年,在浙江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下,停演近30年的台州乱弹得以涅槃重生。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团性质确定为“民办公助”:由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部门提供支持,保障基本运营,同时保留民营剧团的身份,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触觉。

  “剧团成立后,虽然有政府支持,但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人才流失严重、经费严重短缺,知名度很低,几乎没什么人来请我们演出。”尚文波还记得,2009年,台州乱弹剧团陷入瓶颈,他临危受命,接下了团长一职。“那时候,每个月都有人离开,最苦的时候甚至凑不齐一台戏。”

  一次劫难,汇聚团魂。2010年3月21日,剧团41人从天台往温岭转场时,深夜路遇车祸,大巴侧翻到湖里,19人重伤。外界纷纷传说:“这下台州乱弹肯定没了”。

  怎么才能让台州乱弹起死回生?当时,尚文波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在台上演戏,这些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了。之后27天,大家一边照顾伤员,一边不舍昼夜地恢复7本戏,承诺“应了的戏就要演”。一个月后,恢复演出的第一场戏,就是回到温岭乡村,兑现之前的演出邀约。

  那天,台下来了很多人,老百姓早早搬着凳子等待;幕布拉开,大戏开场,大家的表现也特别好。演出结束,全团在后台抱头痛哭。

  演员们在排戏 图片由台州乱弹剧团提供

  一个剧团的立身之本,就是“出人出戏出精品”。市场倒逼下,剧团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深耕精品:排新戏时,尚文波多次驱车20多个小时,只为和编剧见上一面;排大戏时,群演不够,他们从别的剧团借人;鲍陈热获得浙江省内“金桂奖”后,谢绝多家国有剧团“给房给戏给编制”的优渥条件,恪守当初车祸后许下的承诺——“要么不做戏,做戏只做台州乱弹”……

  尚文波说,正是仗着这股“台州式硬气”,台州乱弹以原创大戏《戚继光》《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追星者》四进国家大剧院,鲍陈热站上了梅花奖的领奖台,台州乱弹也走进了大众视野。

  随着鲍陈热的获奖,台州也诞生了第一朵“梅花”。

  一位台州同行告诉记者,当地观众看鲍陈热演出,是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心情:“他们看的是鲍陈热,更是台州乱弹的成长。”

  重组二十载,台州乱弹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目前,剧团已有演职人员80多人,自主培养出4名一级、23名中高级职称演职员;已复排17本大戏和30多出折子戏,年演出350场次以上,惠民演出累计2000余场次,剧团在完成政府公益演出订单之余,还能够自主承接各类社会演出。

  “天下第一团”的定力

  一个地方小剧种,在全国舞台大放异彩。相比于一些生存艰难的剧团,台州乱弹做对了什么?

  “国有剧团旱涝保收,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团员的创作活力;民营剧团长期困于营收压力,难以投入资源深耕剧种传承与精品创作,我们介于民办和公助之间,反而有助于激活发展潜力。”尚文波认为,台州乱弹探索的“民办公助”模式,在传承与发展的天平上,寻得了微妙而关键的平衡点。

  为了保留好台州乱弹的“原汁原味”,剧团先后挖掘整理了120多个剧本、300多曲曲谱,录制了126段唱段、11本大戏,出版了5本唱腔集,并打造了展示台州乱弹历史的小型博物馆,对于遗存的道具、服饰、剧本、曲本、手抄本等原始资料进行存档和展示。

  成功复排许多传统折子戏之后,大家逐渐意识到,要想让剧团真正走出去,还是得有自己的大戏。

  《戚继光》剧照 图片由台州乱弹剧团提供

  2015年,第一部原创大戏《戚继光》诞生了。戚继光抗倭这段故事,最能彰显台州乱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剧种特色。这部十年磨一剑的大作,筹划排演历时近3年,在主题、情节、表演各方面都达到了传统戏曲剧目的一流水平,上演后受到了业内专家和戏曲迷们的肯定。

  3年后,剧团又创新推出大型现代戏《我的大陈岛》,以台州乱弹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再现大陈岛垦荒精神。看到以现实题材盘活传统戏剧的成功尝试后,剧团又接连推出了《我的芳林村》《追星者》等原创现代戏。

  送戏进基层演出 图片由台州乱弹剧团提供

  如今,台州乱弹每年有350余场演出,大部分舞台在基层。20年间,台州乱弹已走遍台州900多个村居、170多所学校、上百家企业。这次鲍陈热为“竞梅”而排的折子戏专场,也是在基层30多次试演的基础上不断打磨、修改,才有了当晚的精彩表现。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勇长期从事戏曲研究,他给浙江的“天下第一团”归纳了“三不原则”——不躺平,坚持创排新戏;不守旧,大胆融合创新;不独美,共建行业生态。

  “近年来,浙江地方剧种的活力有目共睹。在剧目创作方面,大部分剧种保持着一到两年创排一台新戏的频率,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展演。除了台州乱弹的四部原创大戏外、还有姚剧《童小姐的战场》《乡村心事》,甬剧《柔石桥》,湖剧《国之守锷》等剧目先后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省戏剧节奖等奖项。”在他看来,各个剧团虽然在特色、路径、发展状态上各有差异,但都凝聚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各剧种之间也保持着“互相帮衬”的氛围。2019年,宁波市甬剧团牵头成立“浙江天下第一团联盟”,举办浙江省“天下第一团”联盟经典折子戏专场等演出,各剧团之间每年开展文化交流走亲,进行文化跨区域发展。

  做“标本”还是做“icon”

  瞄准市场,找“出圈新玩法”——在浙江,小剧种不做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努力追求成为“潮流icon:

  台州乱弹推出以鲍陈热申梅的“三出戏”为蓝本,设计出戏曲人物的卡通形象,制作台州乱弹非遗香包、冰箱贴和书签等文创产品,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购买;沉浸式甬剧《入戏·风雨祠堂》和《入戏·雷雨》等,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展现甬剧在创新中的灵活和潜力……

  这不仅是古老艺术的当代呈现,也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探索。放眼浙江各地,“天下第一团”纷纷走出“阁楼”,展示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早在2014年,浙江实施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安排3年5000万元用于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发展,针对珍稀剧种、小剧种、“天下第一团”或没有专业剧团等剧种,实行“一剧一策”,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

  “我们通过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省内‘天下第一团’的保护传承,实现各类剧种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又编制了《浙江省“十四五”时期濒危剧种保护扶持方案》,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改善小剧种‘活起来、传下去’的良好环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剧一策”,地方全力托举。除了国家和省级文化部门的关心扶持,各地政府纷纷出招:台州修订《台州乱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完善扶持资金管理体系,多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发展的方案》,从队伍建设、剧团环境、演出协作等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支持;湖州新成立湖剧传习中心,当地文化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设湖剧委培班,首批培育了12位青年演员,让这个有着18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开办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以越剧教育为主,辐射全省多个剧种。近年来,还开出了松阳高腔、宁海平调等剧团的订单班。”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办公室主任顾儒总结了一组数据,学院连续18年来,已为行业输送600余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没有人才,就出不了好戏。近年来,全省戏剧行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中,也充分关注到小剧种的实力。在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 “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中,加大对濒危剧种优秀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比如宁海平调演员吕娅娜、新昌调腔演员王莺、台州乱弹演员朱锋、甬剧演员苏醒等都拿过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

  《张协状元》剧照 图片由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提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示了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4部入选的浙江戏曲中,瓯剧《张协状元》榜上有名。

  瓯剧《张协状元》,由瓯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领衔主演。这出戏,改编自永嘉昆曲,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被现代史学界誉为“戏曲活化石”。

  《张协状元》保留早期南戏演出的叙事特点,融合了瓯剧的唱腔特色、程式技巧,复现古老朴拙的演出面貌。此次创改,源于“南戏故里”温州打出的“戏从温州来”品牌,以瓯剧搬上舞台,跟永嘉昆曲版形成当地戏曲的同题双璧,让人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

  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越来越多的“鲍陈热”们带着非遗基因载誉归来,当手机前的年轻人为一段“耍牙”绝技疯狂点赞,我们分明看到——那些曾被视为“活化石”的“天下第一团”,正在用最鲜活的姿态,演绎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都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历史上,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不仅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昆剧《十五贯》,还出现了风靡一时的越剧“小百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