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游客在“开蚌一条街”体验开蚌取珠。 共享联盟·诸暨 周志豪 摄
浙江在线6月12日讯(记者 干婧)诸暨市山下湖镇,开蚌一条街,近来频频出圈。
五一小长假和端午假期,这条街的客流量爆满,8天吸引了超10万人次到访,30多家店累计开蚌20万个。村民感叹:“还得是年轻人。”
新桔城村本是典型的农业村落,养殖淡水珍珠是村民的主要生计,珍珠销售长期以商户批发为主。近年来,在年轻人的带领下,村民探索出了“盲盒开蚌”这一新的销售方式。游客通过现场选蚌、开蚌取珠的趣味互动获取天然珍珠,并即时加工成个性化饰品。这一模式将传统珍珠销售转化为游客现场沉浸式体验消费,受到广泛欢迎。
去年,新桔城村连点成线打造开蚌一条街,带动节假日客流量实现翻番,为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并促进当地100余名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开蚌一条街究竟有何魔力?日前,我前去体验。
记者(左)体验捞珍珠蚌。 共享联盟·诸暨 周志豪 摄
感受“未知的心跳”
清晨7时30分,小村还笼罩在宁静之中。我到达了提前预约的一家网红店,成为了当天该店的首位顾客。陈建勋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第一批经营“盲盒开蚌”体验的商户之一。
从小在山下湖长大的陈建勋,对传统珍珠养殖和销售模式了如指掌。一直以来,这里产出的珍珠以原珠批发出售为主,由于附加值低,利润率低于10%,且与年轻消费者距离较远。
“当下,‘盲盒经济’火爆,未知的期待感吸引消费者。把珍珠开蚌与盲盒概念结合,盲盒开蚌体验模式或许能吸引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珍珠的魅力,为珍珠销售开辟新道路。”陈建勋说。2023年,他尝试推出开蚌体验。
盲盒开蚌让游客参与“捞蚌—开蚌—取珠—设计加工”全流程。“每颗珍珠都独一无二,你永远不知道这个蚌里会开出怎样的珍珠。”陈建勋说,感受“未知的心跳”便是“盲盒开蚌”的惊喜之处。
捞蚌前先选款。“海报上展示了爱迪生、小米珠、巴洛克等10种不同的珍珠蚌。每个品种的单价、包含的珍珠数量都清晰注明。”陈建勋介绍。
根据样品和说明,我选了一个常规多珠蚌和一个巴洛克蚌,也是游客挑选最多的品种。
接下来,就是要去塘里捞这两种蚌。陈建勋的爷爷陈伟国戴着草帽在船边等我。“现在爷爷奶奶都在给我帮忙招呼顾客和开蚌。”陈建勋说。
6亩蚌塘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水面上,一个个透明塑料球整齐漂浮,水面下,每两个塑料球间悬挂着长长的网兜,每个网兜内有十多个珍珠蚌等待着游客挑选。
“游客最多的时候超过500人,开蚌量近1000个。”陈伟国说,他没想到盲盒开蚌这么受欢迎。
陈伟国划着船带我来到了“巴洛克”蚌区。凭借40多年的养蚌经验,陈伟国在一条网兜内推荐了其中最鼓的一个蚌。“蚌要挑胖一点,里面的珍珠由于生长空间大,会相对长得更好一些。”我蹲在船上,小心翼翼地从网兜里取出这个蚌。蚌壳外附着着苔藓,摸上去滑溜溜的。陈伟国说,巴洛克的珍珠蚌至少要养殖8年,是所有品种中养殖时间最久的,这些苔藓便是时间的证明。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珍珠的形状和颜色都可以在蚌苗阶段提前干预。百变的形状、多样的颜色,让盲盒开蚌更具趣味。
据介绍,一个珍珠蚌售价百元以内,再叠加几十至数百元的设计加工费,单客消费额能提升两三倍,利润是批发价的3倍以上。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商机,去年初,村民开始纷纷效仿,20多家店铺陆续开启。“到底是年轻人心思活络,我们不可能想出这样新奇的销售方式。”老陈说着话,船也缓缓靠岸。
记者体验珍珠饰品设计。 共享联盟·诸暨 周志豪 摄
“活的珠宝店”
带着亲手捞起的两个蚌,我来到开蚌区,陈建勋的奶奶已准备好工具。只见她拿着开蚌刀,顺着蚌壳缝一挑一撬,熟练地打开了蚌壳。我惊喜地从中取出了三颗浅紫色的珍珠,旁边围观的游客纷纷感叹珍珠颜色漂亮,都跃跃欲试。
这边捞蚌取珠的游客络绎不绝,另一边加工设计的屋内,两名姑娘正忙着给珍珠打孔,手边放着各式各样的珍珠首饰和摆件。
我把两个蚌中取出的26颗珍珠交给其中一位名叫牛龙凤的姑娘设计。牛龙凤来自贵州,在山下湖已有十多年,之前一直从事珍珠打孔工作,两年多前看到盲盒开蚌兴起,便来到陈建勋的店铺当起了珍珠饰品设计师。像她这样的“新山下湖人”在新桔城村还有50多位,她们有的从学徒升级成了设计师,有的从养殖“老手”转型成为开蚌“妙手”。
聊着天,牛龙凤手中不停活。“这两颗可以做耳钉”“这两颗搭配成项链,就像这条样品”“这个珠子可以做一个摆件,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不到一分钟,牛龙凤已经帮我搭配出了一套设计方案,半小时后做出了7件首饰。她说,游客多的时候需要速度快一点,久而久之便练就了看一眼就大致清楚这颗珠子适合做哪种饰品的本事。
说话间,外面的游客纷纷来到了屋子里,狭小的空间挤满了人。
牛龙凤取出号码纸分发给游客。游客们取了号,扫描墙上的加工款式二维码,便坐到屋外面的等候区。来自宁波的游客蓝琴和同伴两个人各捞了一个蚌。十多颗珍珠放在小盆里,她们照着款式当起了设计师。排到号时,她们对牛龙凤说了设计思路。6件饰品,牛龙凤10分钟便做完了。
“今年山下湖·世界珍珠大会期间有法国客商来体验,他拿着亲手开出的珍珠连连惊叹‘太神奇了,这是活的珠宝店!’”陈建勋靠在门框上笑,他的手机不时震动,社交平台上不时弹出几条预约信息,备注栏写着“慕名而来”“新手求带”。
如今,开蚌一条街客源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其中不乏新疆、黑龙江、海南等远方省份。此外,这条街还吸引了来自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以及跨境主播。
开蚌一条街的商机
告别陈建勋时,已经临近中午。
新桔城村党委委员詹理忠正在街上维持秩序,引导游客停车。他现在负责开蚌一条街的日常管理,自家也经营了开蚌体验店。
“我是开蚌一条街打造起来以后才开店的,现在的模式规范多了。”詹理忠说。村里开蚌店刚兴起的时候,店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开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交通也变得拥堵,游客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游玩体验。
去年5月起,村党委联合运营团队,将原先分散的开蚌店集中起来,打造了外观统一、布局合理、明码标价、特色鲜明的开蚌一条街。
“新增了100多亩养殖河塘流转经营,20间闲置农房(棚户)流转用于珍珠加工、珍珠设计,现有30多家开蚌体验店,新增了200余个就业岗位。”詹理忠介绍,村里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了共富驿站,布局地方特色餐饮、汉服体验、江畔垂钓等不同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增强他们的体验获得感。
正说着,詹理忠接到了村爱心食堂的送餐电话。“今天游客多,我们让爱心食堂准备了快餐,统一放置到街上的用餐点,游客可以按需购买。”他说,这是今年端午假期开始推出的服务,游客反响很好。后续,在人员安排、订餐送餐、运营模式等方面他们还会继续完善。
其实,开蚌一条街刚运营时,餐饮没跟上,很多游客要饿着肚子去镇上用餐,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与山下湖镇商量,对接洽谈诸暨特色小吃品牌。如今,诸暨当地的连锁餐饮品牌已纷纷进驻。“一些村民也尝试提供游客用餐,煮一碗面条或者烧一些农家小菜,也是一种增收途径。”詹理忠说。
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停车位少,许多游客需要乘坐接驳车才能到达开蚌一条街。为此,村里正在考虑改造出一个停车场,方便游客出行。
大型停车场正在规划中,餐饮等配套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传统养殖业撞上盲盒经济,老蚌壳里开出新商机,这条长不过千米的村道,正在重新书写珍珠的故事,也在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