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傍晚,太阳炙烤了一天的大地冒着热气。
40名志愿者站在杭州延安路平海路口,随着红绿灯变化站成二字型队伍。
杭州西湖边的“最美人墙”又一次上线。
21岁的大三学生单洋穿着橙色志愿者背心,里层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挂着汗珠。
“最美人墙”志愿服务项目自2015年创立以来,已连续十年在重要节假日期间守护游客安全。
此刻又一年热浪翻滚,单洋们组成的“最美人墙”继续坚守。
记者 杨晓轩 摄
每天2万步衣服不会干,游客的大拇指让他很快乐
“每天的衣服都不会干的,就是能夸张到这个地步,也习惯了。”
单洋笑说,不仅是盛夏暴晒的日子,五一、国庆,这几个小长假坚持七八天下来,衣服也总是干不了的状态。
记者 杨晓轩 摄
“我提前准备好了藿香正气水,除了保障志愿者,主要还是为游客预备,万一他们发生中暑能采取应对措施。”
单眼皮的小伙子目光炯炯,似乎一直在“察言观色”。“我要全身心投入才行。”他说,红绿灯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会依据实时人流量而变化,因此需要全神贯注。
记者观察了一下,红绿灯大约几十秒就会变换,手拉手的人墙队形刚拉出去没一会儿,将人车分离,马上就要收回来。
如此来回反复,基本没有停歇。
单洋说,一般高温天,傍晚6点开始服务。此前,他们会根据当日人流量来决定采用何种队形。队形有传统的二字型,到V字形,再到X型。
“我印象中人气爆炸的时刻就属跨年夜,我们的队伍站在四个角严阵以待,随着红绿灯变化迅速变换,在路口筑起一道X型人墙,让行人安全地在我们的包围圈里通过。”
单洋是东阳人。“我曾是留守儿童,上了希望小学,得到社会很多陪伴和帮助,我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参与“最美人墙”三年多来,他记得很多细节。“第一次参加,很懵懂,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很多路人、游客向我们竖大拇指,说有我们真好之类暖暖的话,我心里也暖暖的。”
那一天,他暴走了两万多步,感觉很疲惫,却无比骄傲。
此后,两万步成了他的常态。
如今作为“最美人墙”领队,单洋要应对时有发生的突发状况,比如孩子和家人走散时,他要带着队员帮助寻找;如果碰到有人晕倒或受伤,他还要及时为伤员处理伤口。
记者 杨晓轩 摄
记者采访时,单洋同时耐心解答了五花八门的游客问询:西湖往哪里走,这个餐饮在银泰哪个位置,小红车到哪里还……
“从曾经的小白,到现在比较从容,我在这里成长了很多,也得到很多快乐,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朋友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他说,每次套上橙色背心,守护大家的出行安全,展现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内心就充满力量。
走过十年的“最美”,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注脚
43岁的“最美人墙”负责人沈廷冲评价单洋:对于志愿服务,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因此充满热情和担当,别看这简单的人墙,需要灵活协调处理各种问题,他都可以胜任。
“真像是昨天的事……”看到青春的单洋,沈廷冲想到了过往。
十年前的五一假期,他在内的8名志愿者站上这个路口协助指挥交通,引导游客过马路。“当时我就憧憬,能否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改善这里的拥堵状况,十年后终于实现了。”
从最初的8个人到现在已有30万人次参与“最美人墙”服务,十年中经历坎坷,这些“小橙子”(网友对他们的称呼)不仅坚持下来,还变成了一道风景线。
记者 杨晓轩 摄
“我们曾被质疑作秀,也被指责过添乱……但是,大家路过时举起的大拇指,都给了我们继续坚持的力量。”沈廷冲说。
西湖的夏日,愈夜愈精彩,人潮开始汹涌。
“哇,最美人墙。”人群中有年轻人举起手机。
“几个方向过马路的人不会挤在一起,非机动车也不会乱窜。”很多第一次来杭州的游客都会被震撼,这个场面非常壮观,不愧是杭州。
单洋一直记得刚来杭州上大学时,和同学坐公交车路过这个路口,曾遇到过“最美人墙”。
他的心一下子被击中。“杭州这座城市挺美好的,游客过马路都能被温柔守护。”
7月5日当晚的志愿者中,大部分是和他一样的大学生,也有普通上班族和退休人员。
记者 杨晓轩 摄
6年志愿服务,服务时长已累计超2000小时。单洋说,他希望自己这份青春力量,能助力最美风景一直“美”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