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浙江再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张榜单“大满贯”,显示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实力。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站着一大批敢闯敢干、创新求变的民营企业,也正是它们,撑起了浙江一个个声名在外的“产业之都”。
你是否留意过,家里用的那口不粘锅,很可能来自“中国厨具之都”嵊州;随手买的文具,或许就产自“中国文具之都”宁海;桌上摆的那只保温杯,说不定就出自“中国口杯之都”永康……行走在浙江,总会与这些“产业之都”不期而遇。它们不只是响亮的名号,也是浙江民营经济“块状特色、集群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鲜明标识。
那么,这些“都”从何处来?在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又将如何续写新的传奇?
一、“都”的生长
从“国际袜都”诸暨到“中国童装之都”织里,从“中国小家电之都”慈溪到“青瓷之都”龙泉……之江大地上星罗棋布的“产业之都”,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经济地理风景线。它们看似是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实则是一场源自民间的“草根突围”,是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真实的写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现实,浙江人凭着“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拼劲,在时代夹缝中寻找出路。他们没有太多资源优势,却善于“无中生有”。如宁波并不依赖特殊矿产资源,而是依托民营企业的精密制造能力,闯成了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中国模具之都”。
那段岁月里,无数民营企业家从家庭作坊、街头摊贩起步,许多日后声名显赫的产业集群,都萌芽于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火种:“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从“鸡毛换糖”的敲糖帮中走来,激活了义乌人骨子里的商贸基因;“中国鞋都”温州,从遍布街巷的制鞋作坊里,打磨出走向世界的工艺根基;“中国五金之都”永康,则依托“百工之乡”的匠造传统,在一代代行担的叫卖中,蹚出了一条五金产业的康庄大道……
这些故事的起源,往往没有宏大的目标,多是始于谋生,为了过上好日子。而正是这种最朴素的愿望,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韧性。
务实的浙江人还深知,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个手艺精湛的能人、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像一块磁石,往往会带动亲朋好友乃至整个村镇共同参与,逐渐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扩散效应。基于地缘、亲缘的协作网络,在当时信息不畅、规则尚待健全的环境下,意外地形成了小规模的产业生态。
面对民间自发涌动的创业热情,地方政府也展现出了开明与务实。“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懂得何时放手、何时出手,为草根经济的成长预留了至关重要的弹性空间。
可见,浙江的“产业之都”是自然生长的生态成果,源自这片深植于民间的创业沃土。在这里,市场意识如细雨润物,悄然融入百姓生活。正是这种萦绕于市井街巷的商业嗅觉与敢闯敢试的民间胆魄,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二、“都”何以成
从草根火种到产业高地,这些“产业之都”靠什么在市场竞争中淬炼成金?
走进浙江的“产业之都”,你很少看到一家包揽所有工序的“巨无霸”,但会发现无数个“最懂一颗纽扣”“只做一道工序”的深度专注者。它们大多是民营企业,规模或许不大,但在细分领域却做到了极致。
以永康的防盗门为例,一樘防盗门的诞生,被精细拆解为制管、焊接、抛光、喷涂等多个专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少小微企业深耕其中。
这里没有统一的调度中心,却能凭借长期磨合出的默契形成协作网络,快速响应订单需求,自发组成一个“隐形超级工厂”。这种极致分工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催生了持续的创新活力。一个新工艺的出现会像涟漪一样迅速扩散,进而被模仿、被改进、被超越。单个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协同网络共享,可以让整个产业集群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快速迭代能力。
更难得的是,这些“产业之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合生态”。同行之间,白天可能是争夺订单的竞争对手,晚上可能就是共享设备、交流技术的合作伙伴。既竞争又合作的微妙平衡,让产业集群既保持了创新的活力,又避免了恶性竞争的消耗。
从乐清的电工电气到黄岩的模具,从余姚的塑料制品到桐乡的化纤产业,每个声名在外的“产业之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专业与专注的力量。它们的成功,不是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成千上万家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最终汇聚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这也是“都”在浙江得以成功的秘诀:把简单做到极致,用协作放大能量。当每一家企业、每一位从业者都心无旁骛地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无数个“点”的深度专注,便能通过高效开放的协作网络,连接成“面”的强大优势,共同托举起一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都”向何去
曾经的浙江“产业之都”,凭借“蚂蚁雄兵”式的集群生态,以突出的成本和速度优势赢得市场。而今,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这片繁茂的产业雨林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挑战显而易见。传统成本优势减弱,“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的同时,也在重塑渠道格局。更重要的是,当市场竞争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从价格比拼转向品牌、技术、设计与体验的全方位角逐时,破题之路何在?浙江民营企业的选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生态基础上推动一场深刻进化。
如今,一批具备技术、品牌与渠道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它们如雁阵中的“头雁”,跳出了单一生产制造,专注于研发、品牌与标准制定,带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曾以规模取胜的“蚂蚁雄兵”,正逐步演进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新生态。
进化的成果同样体现在产品上。比如,嵊州厨具企业不再仅仅生产锅具,而是协同打造高端智能厨电集群高地;义乌厂商通过原创设计与品牌叙事,将小商品打造成有情感连接的潮流单品。这些实践推动着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制造”迈向“智造”与“创造”。
当然,进化之路并非坦途。比如,对于习惯了传统路径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其中的试错成本与人才缺口该如何跨越?当产业走向深度分工,企业如何在极致专业化与市场灵活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机制、标准共建意识,这些“软环境”又能否跟上硬件升级的脚步?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产业之都”将不再是单纯的产能高地,而是技术、品牌、标准、数据等新要素的汇聚地。它们将以更开放、智慧的产业共同体形态,深度融入甚至引领全球价值链。
但无论如何,在这场持续进化中,变的是组织形态和竞争维度,不变的是深植于这片沃土中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和协同智慧。这,或许正是民营经济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随着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的召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必将拥有更好的条件,实现更大的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