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专家现场提供燃脂健康运动指导。 共享联盟·江北 虞笑梅 摄
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竺佳)真的瘦了!30天我成功瘦了4公斤,“减重搭子”刘兴(化名)减重11公斤——这是我们参与宁波市江北区“大学生体重管理健康干预处方”项目的真实战果。短短30天,这场科学方案护航、大学生同伴激励的减重之旅,让我们都受益匪浅。
去年6月底,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体重管理成为热词。宁波市江北区结合北高教园区高校密集、学生众多的特点,在上个月成立全省首个“高校轻食联盟”,推出“大学生体重管理健康干预处方”,探索破解大学生肥胖防控难题。
6月12日,我走进江北区孔浦街道云创党群服务中心,和60个体质指数BMI超过28的大学生一起,组队开启了30天的“科学减重”之旅。
减重前先做心理咨询
服务中心会议室里坐满了年轻的大学生。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格外认真,面前本子写满了笔记。他是宁波大学的学生刘兴,身高166厘米,体重102公斤,BMI指数37,伴随中度脂肪肝。
刘兴的体重并非个例:江北区联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调研显示,辖区2.4万余名18岁至23岁大学生,超重肥胖率达19.79%,高于全国水平。调研报告分析指出:熬夜刷题、依赖外卖与高糖高脂零食、久坐不动以及学业压力,使得“过劳肥”与“压力胖”成为许多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健康问题。
为此,江北区推出针对大学生体重管理的健康干预处方,从饮食、运动、心理三维度为学生们提供科学、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方案。
正式减重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干海英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心理访谈。面对刘兴,干老师温和询问:"这次活动,你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记者(右)在减重前体检问诊。 记者 袁佳颖 摄
刘兴思考片刻说:“没动几下就全身大汗,心里自卑,不敢主动社交,怕被嘲笑,所以想瘦一点。”在干老师引导下,他反思超重的根源:"高中压力大,暴饮暴食,几乎没有运动。"
干海英微笑引导:"所以这次我们把注意力从‘减多少斤’和‘赘肉’上移开。学会倾听身体需求,而非被压力裹挟冲向食物。"
这话也击中了我:“晚上遇到难题,我就忍不住吃垃圾食品,奶茶、薯片,什么热量高就想吃什么。”干海英点头:“有时暴饮暴食,并非身体真饿,而是大脑想吃,把食物当情绪出口。这时要问问自己:是身体需要能量,还是心情需要抚慰?除了吃,是否可以通过运动、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纾解方式,才是打破压力性进食循环的关键。”
随后,我们接受了全面的身体评估。很快我的报告出来了:身高163厘米,体重74.7公斤,体脂率35.7%。营养师刘玲利针对我的身体情况,递来个性化定制的一月食谱,每一顿饭都精确到克重与千卡。运动康复师叶康宇在详细了解我的运动习惯后,给出了一份详细的“体能改造计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每次30分钟以上,必须包含热身、燃脂、力量训练和放松四个完整步骤。
他强调,规律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更能提升代谢、改善情绪。对于刘兴这样体重基数较大的学生,叶康宇建议从快走和游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
带着这两份“宝典”和小程序打卡任务,我和刘兴忐忑又兴奋地踏上了组队减重之旅,并约定互相监督和鼓励。
舌尖上的攻防战
减重首日,白天忙于工作,一直到晚上回到家我才吃了第一顿正餐。由于当天只吃一顿,甚至比营养师给出的食谱摄入热量还要少,让我对第二天的体重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早上称重,数字马上给了正向反馈:74.4公斤,一个晚上就减去了0.3公斤,“管住嘴,迈开腿,戒奶茶,零食绝缘!”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立下军令状。
第三天清晨,数字变成了74.1公斤。连续两天的自律成果让我有些飘飘然,然而次日就遇到了打击。6月15日,周日,也是我的家庭聚餐日。刚进公婆家大门,诱人的饭菜香就扑面而来:鲍鱼捞饭晶莹诱人,肥牛片泛着油光,我完全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次日早上,74.7的数字如同一记耳光打了过来。一顿放纵,前三日的减重成果瞬间归零。这场舌尖上的攻防战,我只打赢了三天。
痛定思痛,我决定认真按照营养师发给我的定制食谱来进食。为了给接下来的“科学管嘴”找点灵感和信心,我溜达到宁波大学主校区食堂,想看看高校的“轻食”究竟长啥样。
刚踏进餐厅,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不是我的“减重搭子”刘兴吗?他端着餐盘在找座位,我凑过去一看,目光瞬间被他盘中的“风景”吸引:糙米饭粒粒分明,瘦牛肉片纹理清晰,这分明就是减脂餐嘛!原来,宁大食堂在主校区增设了减脂餐窗口,这也成为刘兴这些减重大学生的日常选择。
“专家方案很科学,”刘兴指着手机里的个性化方案说,“每餐有营养师点评调整,帮我们快速学会把控食物种类和质量。”看着这些标准化轻食,我不由犯难:“作为职场人,我也不能天天泡大学生食堂啊!”好在营养师刘玲利的电话及时响起,她很快发来替代方案,同时还附上外卖平台“减脂餐筛选指南”:避开红烧和油炸,备注“去酱少盐”。这套方案让我在办公室也能吃到科学配比的减脂餐。
记者按照“体能改造计划”进行锻炼。 共享联盟·江北 虞笑梅 摄
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
随着体重回落到73.8公斤,我以为艰难战役已过。殊不知真正考验才开始。新一周,晚上9时,胃里空空,馋虫乱爬,防线又有崩溃之势。
我赶紧向“减重搭子”刘兴“求救”。电话那头,他声音透着得意:“姐,我已经瘦了12斤啦。”
“怎么做到的?”我大感震惊,“我快破戒了,好想点奶茶!”
“别别别!姐,现在该换运动鞋,而不是点外卖!”刘兴急忙回答。
“现在?晚上去运动?”我反问。
“对!还记得干医生教我们的秘诀吗?下楼快走或慢跑,哪怕20分钟,动起来就能转移注意力。”刘兴说。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换上运动鞋跑步下楼,咬牙迈开步子,起初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胃里的空虚感更强烈了。但强迫自己跑了十多分钟后,呼吸急促起来,脑子里那些疯狂的食物幻象似乎真的被甩开了。回家查看运动APP:跑了30分钟,消耗239千卡。再看奶茶热量:一杯芝士葡萄冰沙就超过335千卡。
一想到跑得那么辛苦才消耗掉的热量,一杯饮料就能轻松反超,伸向外卖软件的手,最终还是缩了回来。
咬牙坚持一周后,我的身体开始适应:运动完冲澡,肌肉微酸,神经反而放松,工作时脑子更清醒——比吃一肚子外卖舒服多了。
刘兴也不时和我分享起他的运动心得。刚开始快走气喘吁吁,但他严格遵循计划,从每天30分钟快走开始,逐步加入跳操和简单的力量训练。“最难的是开头几天,浑身酸痛,但想到老师的话和其他同学的鼓励,我就坚持下来了。现在晚上睡眠质量也好了,运动完感觉精力充沛。”
渐渐地,我惊奇地发现:晚上工作时脑子不再发出“饿”的警报;路过炸鸡店,鼻子不再抽动;同事吃薯片的咔嚓声,也能心平气和当作键盘伴奏音。
30天后记者减了4公斤。 记者 袁佳颖 摄
30天结束。7月12日,当我再次站上秤:70.6公斤,减重4公斤,而“减重搭子”刘兴的变化更加显著:减重11公斤。“变化太大了!”刘兴感慨,“不仅是体重轻了,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对身体的掌控感和自信心。精神状态好了,学习效率都提高了。以前总躲着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现在我主动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减重,减去的不只是秤上的数字,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生活状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