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他跪在滚烫的柏油路上,用急救纱布为素不相识的同行止血;火光中,他两度抱起灭火器冲进爆燃风险的地下室;风雨里,他端稳上千份热饭叩响独居老人的家门,转身又化身章太炎故居的“文化外卖员”。外卖骑手蔡光轼的九年,穿梭于订单与烟火之间,却总在危急时刻按下“暂停键”——从火场到街头,从助老到助残,这个把惊天壮举称为“力所能及小事”的普通人,用多重身份织成一张温柔的网,让杭州这座“人间天堂”的体温始终滚烫如初。
火场里的“骑士” 两度逆行灭火
2023年3月14日下午,外卖小哥蔡光轼,刚送完一单,准备骑车送下一单时,一回头,发现一墙之隔的小区内,有房子冒出了黑烟,伴随着烧焦的味道。
“不好,怕是着火了!”蔡光轼立马骑上电瓶车冲进了小区,因日常就在附近跑单,对小区很熟悉,他很快找到了起火的地点——小区内架空层的地下车库。
本想立马冲进去救火的蔡光轼,发现周围没有灭火器,在众人的提醒下,又跑到保安室,拿了5个灭火器准备往火场里冲,“火场里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围观的人好心提醒我,让我不要进去,怕会爆炸,当时自己心里也有过害怕,但想着总要有人冲进去灭火……”
手上的灭火器用完,众人又接力给了他两个灭火器,但火势太旺,一时仍然难以控制。好在消防员很快赶到,最终众人齐力将火扑灭。由于前期救火较为及时,火势没有扩大和蔓延,也让小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见火已被扑灭,蔡光轼悄然离场,继续完成手上的订单。虽然对救火的过程仍历历在目,蔡光轼却觉得,那不过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件小事。
事实上,灭火这样的“小事”,蔡光轼已不是第一次参与。2020年,也是在同一个小区内,蔡光轼跟同事9人,在消防到达之前,冲上前去灭火。
“当时正好在站点休息,一抬头发现有烟从管道里冒出来,想着是不是着火了,就和同事上去查看。”蔡光轼回忆,自己和同事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找灭火器,有人负责上去看房间有没有人在,“消防车很快就到了,我们就配合消防,做了一些小事。”
烈日下的“骑士” 高温街头跪地救同行
危急时刻,两度逆行,蔡光轼的善举远不止这些,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点滴,既对陌生人,也对同行。
2024年8月5日,余杭区联创街上,蔡光轼接到订单后,正准备去取餐,在距离取餐的店还有大约十几米时,看到路上有人摔倒受伤,于是他特意绕回去查看,“3月份我刚参加过应急救护培训,并拿到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书,或许能帮上忙。”
蔡光轼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直接半跪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小心翼翼地为受伤的小哥擦去脸上的血迹和污渍,清理伤口的同时,用纱布包好伤口。“当时那人满脸是血,虽然用手捂着,但血还是不断地流下来,我就想着必须要立即止血。”
为了安抚受伤小哥的情绪,蔡光轼一边处理伤口,一边与他聊起了家常。原来,受伤小哥也是一位外卖员,因赶着送餐,不小心遇上了一位骑电动车逆行的年轻男子。
因为这事,蔡光轼当天的订单量受到了影响,但他说:“比起送餐,救人为更重要。”
包邮区的“文化外卖员” 多重身份守护城市温暖
除了是“骑士”,蔡光轼还有着多重身份——志愿者、义警等。工作之余,他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了助老、助残、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用细水长流的坚持温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24年3月,仓前街道推出“小哥助老送餐服务”,蔡光轼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助餐志愿者。周一至周六中午,他都会从葛巷社区的百岁幸福家取餐,为辖区老人送去热腾腾的午饭,风雨无阻。
“我主要是给7位老人送餐,其中一位已是九十多岁高龄,大概一个小时左右能把餐送完。”至今,他已累计为老人送餐上千次。送餐时,他不仅准时将热饭送到老人家中,还常顺手帮老人维修物品、代买药品、扔倒垃圾,有时候还会陪老人聊会天。
此外,每月一次的助残活动,蔡光轼也是雷打不动地参与。每次去仓前街道残疾人之家,蔡光轼都会耐心地与他们聊天,给他们修剪指甲、理发等,逢年过节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手工等。
如果时间允许,蔡光轼还会去文化街区做志愿者,比如去章太炎故居,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讲解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章太炎先生的故事,蔡光轼笑称自己是“包邮区特供的文化外卖员”。在他看来,送餐传递的是烟火气的温度,讲解守护的是历史的余温,二者都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养分。
没有豪言壮语的蔡光轼,在杭九年,将外卖员、志愿者等多重身份,化作了守护城市的“多面体”。从火场到街头,从助老到助残,他以专业、温情与坚持,让“人间天堂”的温度始终炽热如初。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