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动喂奶。 见习记者 王妍妍 摄
“AI奶妈”屏幕上显示着小牛的健康状况。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7月29日讯(见习记者 王妍妍 本报记者 竺佳 共享联盟·江北 方舟 通讯员 范文颖)饲喂800头小奶牛需要多少人力?通常情况下,答案是4名专职工人,还要24小时轮班值守。然而,在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这一繁琐的任务竟由两位特殊的“员工”从容掌控——它们就是牧场最新引进的“AI奶妈”。这套AI犊牛饲喂系统,可以为每头犊牛定制专属喂养方案。
“AI奶妈”究竟厉害在何处?日前,我们走进第十八牧场,亲身体验了一场传统饲喂方式与“AI奶妈”的现场较量。
很得力的“新员工”
牧场门口,场长吴振华一身银灰色工作服,脚踩沾满泥点的防水靴,乐呵呵地冲我们打招呼。
“小奶牛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来细菌的感染,为了它们的健康,大家要穿好防护服。”说着,吴振华递过来一整套装备:一次性外套、手套、口罩、鞋套……经过两道消杀程序后,我们终于踏入牧场。
穿过草料青贮场,听到“哞哞”的叫声。转角处,小牛犊们或跑或卧,还有一些排在4个金属设备前轮流喝奶。
“这就是搭载AI技术的犊牛自动饲喂系统,小奶牛经过训练之后,每到饭点就去找‘AI奶妈’喝奶。”吴振华将我们引进牛舍旁的小房子里,只见一个金属箱体上面连接电子屏幕,下接四个管道,通向牛舍内的四个饲喂接口,这就是“AI奶妈”。
从外表看,看不出AI“奶妈”有何高明之处,我们开始下一步的饲喂较量。
“一,二,三……”第一步,是将25公斤的奶粉抬起来,我们两个人吃力地把奶粉倒到盆里,按比例加水后,开始不停地搅拌,直到盆内的奶粉混合成均匀的流体。
而另一边,吴振华将同样的奶粉倒进“AI奶妈”的金属箱内,按动按钮,系统便根据奶粉的量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开始自动搅拌,短短几分钟,“AI奶妈”就已经通过管道将奶送到小牛嘴里。
“把奶装进这个壶里,方便小奶牛吸食。”说着,吴振华递给我们几只带着奶嘴的塑料壶。然而当“AI奶妈”完成首轮投喂时,我们还在手忙脚乱地分装奶壶。狭窄的壶口限制流速,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奶流下去,很难顺利快速装进去。吴振华赶过来帮助我们,只分装了几壶,我们就意识到这不是件易事,不一会儿,胳膊就累得发酸。
“以前我们4个饲养员每天都在喂奶,不停地喂奶。”吴振华告诉我们,牧场里的800头犊牛,平均每天喝3顿奶,一顿每头牛都要一两壶。不仅如此,洗壶也是一件十分耗力的事。“壶当天就要洗掉,每个人要洗三四百个。”吴振华回忆,全部消毒漂洗下来,常常要花费三四个小时。而“AI奶妈”则内置全自动酸碱清洗系统,每天智能清洗4次,大大减少了饲养员的工作量。
“原本4个人的工作量,现在两个人做很轻松。”吴振华告诉我们,两名员工退休后,“AI奶妈”及时补缺,成为很得力的“新员工”。
AI发警报,兽医“断案”
在“AI奶妈”的屏幕上,我们看到小牛编号后面对应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绿色代表正常,黄色是可疑,红色就要重点观察了。”吴振华指着屏幕介绍。
每只小牛的耳朵上都有电子耳标,聪明的“AI奶妈”通过识别耳标,记住了每头小牛犊的吸奶节奏和速度,从而控制奶流量,防止小牛呛奶。
说话间,“AI奶妈”发出警报,编号为“25171”的小牛状态可疑。吴振华急忙点开小牛的信息,一张折线图出现在屏幕上,上面显示了它全部的喝奶量、喝奶时间和次数。
“你看,这只小牛比较调皮,每次喝几口就跑去玩了,所以喝奶量不够,AI提醒我们要重点观察。”吴振华指着屏幕上说,上面写着“日龄32天、奶量总数8.08公斤”。“AI奶妈”根据这些参数自动判断小牛的生长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发出警报。
保险起见,吴振华喊来了兽医王建华一同检查,确保小牛健康。王建华提着诊疗箱很快就来到牛舍。“老吴,哪头小家伙让你不放心了?”吴振华立刻把王建化带到25171号小牛栏位前,并递过连接着“AI奶妈”系统的平板电脑:“您看,就是它。数据在这儿,系统发出了红色观察提示。”
王建华没有立刻看平板,而是先展开“现场勘察”。他先是静静站在栏位外仔细观察小牛站立姿势是否自然、呼吸频率是否正常,接着走进栏位,蹲下身温和地抚摸小牛的脖颈,用听诊器专注地听了心肺区域的音律。最后,他拿出温度计量了量小牛体温。
完成这些,王建华才仔细查看平板上“AI奶妈”记录的详尽喝奶时间点、毫升数、流速曲线及活动量数据,对比历史趋势。“没什么大问题。”王建华放下平板说,“这些历史数据太有用了,活动量变化光靠人巡查很难发现这么细微的变化。让‘AI奶妈’继续严密观察,如果数据明显下滑立刻通知我。”
王建华告诉我们,虽然这次是一场虚惊,但AI的提醒绝非空穴来风。“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警卫员,之前就曾好几次帮我们及时发现了小牛的健康隐患。”人机协作形成了小牛健康的“双保险”。
把小牛从铁笼里解放出来
守护小牛健康,精准饲喂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AI奶妈”的核心优势之一,体现在对饲喂环节的精准把控上。搅拌罐里还配备了恒温系统,保持牛奶温度。吴振华告诉我们,小牛的抵抗力差,饲喂的牛奶温度在38℃至40℃之间最好。“设备前端的奶嘴可以智能识别温度,低于指定温度后会回收加热。”这让我不由想起之前人工冲泡奶粉时虽然也严格使用40℃热水,但手动操作很难保证温度的稳定。因此“AI奶妈”的引入降低了80%犊牛腹泻以及肺炎发病率,小牛日增重由0.8公斤提升至1公斤。
了解完对手的实力,就轮到我们“发挥”了。小牛似乎对我们这些动作笨拙、神情忐忑的陌生人充满警惕,犹犹豫豫地徘徊着,就是不肯上来吃奶。“来吧!”吴振华亲切地招呼一下,几头小奶牛立马靠过去,“动物和人一样,喂久了会产生感情的。”他抚摸着吃得起劲的小牛说。
趁小牛专注吃奶的功夫,我们从吴振华手里接过了奶壶,沉甸甸的奶壶加上小牛的吸力,奶壶慢慢往下垂,很快从小牛的嘴里掉了下来,而“AI奶妈”那边根据小奶牛身上的电子数据出奶,几头小牛已经吃饱,只剩我们干着急。
“往上抬一抬。”在吴振华的小声提醒下,我们一手托住奶壶的底,将另一只手举高,一番手忙脚乱总算让小牛喝完了奶,但直到小牛跑开,我们才意识到刚才没有记下小牛的编号和喝奶量。
“牛混在一起确实难记,以前小牛都是放在笼子里定时喂养,方便记录。”吴振华指着牛舍旁几个铁笼子安慰我们。笼子几乎都是空的,只有一头刚出生的小牛在那里等待观察一周。虽然刚出生,但体格健壮的小牛在这个1立方米的铁笼里转身都有些困难。此前小牛要在狭窄的笼子里待上两个月,“AI奶妈”的出现让小牛可以在牛舍自由地奔跑。
对于饲养员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解放,“以前每天从早到晚都要不停地干活、喂奶,现在只需要每天早中晚查看‘AI奶妈’上的信息就可以。”吴振华很开心。
“AI奶妈”只是牧场智能化的冰山一角。吴振华告诉我们,在产业政策扶持下,经过多年的智能化改造,十八牧场基本上实现了全链条自动化。吴振华进入牧场工作已有近20年,对于牧场的新变化十分欣喜:“很多年轻人认为牧场的活很累,不愿意来工作,老员工很多面临退休。”他说,“AI的引入一方面减少人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效率,解决了人力资源困难。”吴振华希望,牧场智能化水平提高后,能提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近年来,为了破解奶业市场增长困境,宁波牛奶集团所在的江北区积极寻找可行方案。江北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推动实施奶牛育种科技项目,引进国外顶级胚胎,综合运用全基因组检测、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构建奶牛选种育种体系,提高奶牛的产量和质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