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4日讯(记者 王逸群)“3、2、1,前进!”夏日一个平常的午后,响亮的号令声穿透宁波海曙的训练场。地表温度飙到40多℃,武警宁波支队执勤三大队海曙中队上尉中队长聂国卫趴在滚烫的地面上。战士们跟着他,一个接一个穿过铁丝网,迷彩服早被汗水湿透。
寒来暑往,扎根军营15年,这样的日常训练,聂国卫从未缺席,从一个湖北恩施利川大山里的瘦弱青年,成长为皮肤黝黑、肌肉紧实的武警特战尖兵。
聂国卫对军人最初的印象,来自《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小眼睛、小个头,像极了自己。2010年,村里征兵,他和三个同村青年一同报了名,“去当兵,或许是走出大山的一条路。”
那年,聂国卫和战友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从湖北恩施来到浙江宁波。由于体形瘦小,他在入伍第一天就被班长“嫌弃”。当时体能好的新兵,器械能拉二十个,他只能做两三个;五公里越野,他也总落在最后,“甚至有点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部队。”
“体能差,就笨鸟先飞。”他想起许三多的话,“不抛弃、不放弃”,也暗下决心: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从此,夜晚的训练馆里多了一个身影。每天扛杠铃深蹲两百个,穿防弹衣负重做双杠臂屈伸两百个,同批战友练20多天就停了,聂国卫却从4月份下连开始,练到了9月骨干集训前,整整坚持了5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当天,他的5公里成绩从23分钟提升至不到19分钟,单杠从一个涨到及格线以上。
在部队,由战士提干为军官是一件极难的事。从一名普通战士到特战班班长,又成长为基层指挥员,聂国卫身上有种特质:韧劲和执着。入伍以来,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哪怕意外受伤,也没放弃训练。
为了集体荣誉,2012年冬训赛,他带伤跑完五公里,单杠项目两分钟内做了24个,手掌皮肤还被磨掉了一块。最终,中队拿到团体第五的好成绩。这次比武让他明白:所谓极限,都是用来突破的,“多跨越几道坎,能力才会更硬实。”
这些年,随着岗位变动,聂国卫面对的挑战也更加棘手:战士素质参差不齐,勤训矛盾突出。军事训练的人员、时间难落实,导致中队的训练成绩长期处于低水平。紧急集合,背包散了、鞋子掉了都是常事。他立下规矩,不论刮风下雨,训练照常进行。
起初,阻力很大,有人抱怨他过于苛刻,严厉得不近人情。他一遍遍告诉大家:“训练场就是战场,松一分就可能误了大事。”不管风里雨里,他永远以身作则——暴雨里带头站军姿,器械场上动作干净利落,无论什么科目都游刃有余。这份执着与实力,让大家的抵触逐渐化为敬佩。
如今,这支队伍终于百炼成钢。他们连续两年拿到支队比武团体第五,季度考核稳居第一梯队,执勤“零违纪”,还建成了精细化的安防系统。这些转变也令战士们自豪,“提到我们海曙中队,大家都会夸一句‘这支部队,军事素质就是过硬!’”
2014年武警总队的比武中获个人狙击第六名;2016大比武拿下狙击专业个人第十一名;带领特战排一个小队参加特战侦察比武,获得指挥专业第二名,并荣立三等功一次……聂国卫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放弃的信念,讲述着拼搏与坚守的故事。
作为武警官兵,聂国卫还要承担抢险救灾的任务。2021年海曙洞桥镇遭遇洪灾,他与战友们执行任务,恰遇一名市民焦急求助,称家中有老人被困。彼时,水流湍急,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当即决定徒步挺进受灾村庄。浑浊的泥水灌进鞋里,一行人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深一脚浅一脚跋涉,走了整整3公里,终于将被困老人安全转移。回到临时安置点时,大家的手臂因长时间托举老人而酸痛发抖,有人累得直接瘫坐在泥水里。
这些经历,也让聂国卫对“军人”二字有了愈发厚重的理解:“是无私的守护与付出,也是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
“你的理想是什么?”想起入伍时被问到的问题,聂国卫心里的答案已很清晰:做有意义的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