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税务老兵”陈为民的十年公益接力

字体:
—2025—
08/04
08:39:25
2025-08-04 08:39:25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马梦妍

  从军装绿到税务蓝,从税务蓝到志愿红,有一种家国情怀,叫“退役不退志、退休不退责”。富阳区税务局退休党员干部陈为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十余年里,他积极投身退役军人关心关爱、红色精神宣讲等公益事业,牵头组建多个便民服务平台,创下了退役军人90%就业成功率的双向匹配“佳绩”,更跋涉千里自费筹建烈士纪念馆,带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用退而不休的“霞光”,温暖富春大地,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夕阳红”。

  “我也要对得起我的名字”

  “不好意思又来麻烦你了,我去年结婚,今年马上要当爸爸了,所以想找份收入高些的工作。之前稳定是稳定,就是养家比较难。”见到陈为民时,富阳新桐乡的退役军人董逸涵正向他倾诉烦恼。

  陈为民边听边点头,随即抽出几份公司手册,递给小董说;“我这有些工作可以帮你推荐,你看看适不适合。比如这个无人机方向的,虽然要先培训再上岗,但行业前景好,学成后机会很多,你家附近就能就业。”

  其实,小董2021年退伍后回到家乡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老陈帮忙介绍的。作为富阳退役兵中的前辈,多年来陈为民对这些小战友的发展十分上心,并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与能力,一对一沟通建起了档案库;小董的档案编号就是73,如今,这个序列号已经超过了350。每个编号的背后,都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因为服务群体比较集中,每年的春秋退伍季就是陈为民最忙的时候。士兵们回来的第一课,又称适应性培训,就是由陈为民授课的。课的名称叫“欢迎回家,再上征程”,“我理解这种感觉——军人从部队回乡、即将踏入社会,总会迷茫不安,也明白大家找工作的迫切,刚好我原来的工作需要接触大量企业,身为‘过来人’,总想多出点力。”开设这处公益工作室前,陈为民曾在富阳区税务系统一线工作30多年,经常接到企业关于报税、信用修复等方面的咨询,对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的各项友好政策也如数家珍。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总被陈为民挂在嘴边。在他看来,找到好工作的关键在于破解供需双方的信息差。十余年前,他就开始对接退役军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创业上的烦恼了。由于针对性强,目前,经由陈为民推荐的退役军人入职成功率超过了90%,行业的覆盖面也广,涵盖了互联网、服务业、制造业、教培等多个领域。

  “后来我退休了,但这成了一个新起点。我经常问自己,还有几十年,要做什么才能让一生更有意义。”2016年8月,陈为民离开了他热爱的税务岗位,却迎来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牵头组建富阳第一家“流动退役军人之家”、参与建立“富春明珠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不仅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关心关爱等公益事业办得有声有色,还组织了一支由退休干部组成的志愿队伍,创办了“为民工作室”,在纳税辅导与税法宣传等服务上发挥余热,继续搭建税企沟通的桥梁。

  面对过往的种种“成绩”,他说:“家人对我寄予了厚望,我也要对得起我的名字。”

  一日戎装 一生军人

  “八一”前夕,“为民工作室”外的大厅桌上,静静放着几件军装。每年这个时候,陈为民都会组织一批退伍老兵,帮他们拍军装照。

  这里也是富阳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一等功臣金守儿烈士事迹展馆”的所在地。上世纪70年代,陈为民和金守儿一起从富阳区场口镇应征入伍,然而,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战友金守儿却壮烈牺牲,多年埋骨他乡,这也成了陈为民的一个心结。

  2014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陈为民找到了线索——在1800公里外的广西防城城北烈士陵园里,有金守儿的名字。于是此后6年时间里,他和志愿者多次往返两地收集烈士遗物、老照片等,并最终在2020年8月自费建成了这处民间纪念馆。

  “幸运的是,寻访金守儿的过程中,我还找到了徐法祥、罗云水等其他富阳烈士的墓碑。”这也成了陈为民组建“老兵故事宣讲团”进行红色宣讲的开端,“富阳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何为爱国,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联合“富春明珠公益”等社会力量,这些年陈为民多次组织老兵志愿者到机关单位、社区、学校等开展宣讲,他本人更常年担任金守儿烈士事迹展馆义务讲解员,策划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展馆累计参访量达到了1.8万人次。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生活中,陈为民经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他觉得,守望先烈事迹,传承红色精神,就是他当下能做的好事——“一日戎装,一生军人。我的军旅生涯让我学会了感恩奉献,我会传承好这份精神,坚持干下去,也与大家共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公益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