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金华孩子演绎的舞蹈获全国金奖 灵感来自婺州窑堆塑

字体:
—2025—
08/06
11:05:03
2025-08-06 11:05:03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郑宇恒

  7月28日至8月2日,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郑州大剧院举行,全国170个入围作品在6天的展演中依次呈现。其中,由金华市文化馆推送,金华市春苗舞蹈艺术中心创编的原创少儿舞蹈《趣观堆塑》在7月29日亮相,获得“小荷之星”称号(金奖)。

  “我们是当晚的第3个作品,在演绎时,就把台下观众的情绪点燃了,收获许多掌声,最终还被评为金奖,这让我们非常激动。”《趣观堆塑》的编导陈燕告诉记者,“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经中宣部批准,在中国文联领导下开展的全国性少儿舞蹈展演活动,能登上这个舞台的作品,大多会成为全国少儿舞蹈教学的范本。

  以童真舞步展现金华非遗技艺

  从作品名称可以看出,《趣观堆塑》是一支与婺州窑堆塑技艺有关的舞蹈。

  “我去年就开始为这次国赛做准备,因在市博物馆中见到东晋婺州窑堆塑4号作品,产生了创作灵感。”陈燕认为,想在国赛中脱颖而出,就要在作品中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了解婺州窑堆塑技艺后,她决定用轻盈的舞蹈,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舞台上呈现。

  堆塑是婺州窑的一大特色,相关技术在东汉、三国时期已成熟,匠人们以捏塑、堆贴、镂空、模印等手法,在坯体上塑造人物、动物、花卉、器物等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当舞蹈遇上婺州窑,这些静态的造型拥有了童趣且现代化的艺术表达。

  在舞蹈的开头,孩子们聚在一起摆出造型,灯光照下,仿佛将婺州窑搬上了舞台,随着音乐中出现一段婺剧锣鼓声,她们开始舞动,身姿轻盈,表情灵动。

  陈燕介绍,她们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融入了故事性:塑造在婺州窑上的人物被唤醒,通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用肢体语言表现堆塑技艺中的捏、搓、揉、塑。舞蹈最后,其他孩子都回到婺州窑上,有两人永远留在了现代。

  陈燕说,作为这支舞蹈的创作者,她们与孩子相互成就,让金华故事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时间与汗水打磨出精品

  为了在一次次登台时有更好的舞台效果,创编团队对《趣观堆塑》反复打磨,最终登上国赛现场的是第8个版本,在这个过程中,参演的孩子们也坚持集训,无人掉队。

  “我们总共挑选了33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8岁。她们从去年10月开始排练,假期也泡在练功房里,有人舞蹈鞋磨破了五六双,脚下都是淤青。”陈燕说,在选拔结束后,他们开了一场家长会,提前讲述此次排练可能遇到的艰辛,孩子与家长都表示想努力拼一把,不留遗憾。

  为了还原堆塑的线条质感,孩子们每天至少训练6小时,每只脚上都带有3—5斤的负重,身上用保鲜膜包裹,取下时,汗水从中滴落。这些训练方法能够让舞者收紧全身肌肉,找到发力点,更好地完成动作。

  “我们看到的婺州窑,是一件不会动的展品,在表演时,哪怕手指尖动一下,都会很明显,所以要在平时训练孩子们的核心力量。”陈燕告诉记者,在排练期间,她与参演的孩子们多次去市博物馆看东晋婺州窑堆塑4号作品,感受文物的特点,从而在演绎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在比赛现场,陈燕负责灯光,当光束打下,她看见孩子们的眼睛不受影响,依旧睁大,动作随着音乐用力卡点,心中非常感动。她说:“在快时代,静下心来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我看着这批孩子一点点地提高自己,从艰辛的训练中收获快乐。相信这个美好的结果,会让她们在未来保持对舞蹈的热爱。”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金华;文化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舞蹈的开头,孩子们聚在一起摆出造型,灯光照下,仿佛将婺州窑搬上了舞台,随着音乐中出现一段婺剧锣鼓声,她们开始舞动,身姿轻盈,表情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