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股热气腾腾的“酒店摆摊潮”在台州街头愈演愈烈。曾经“高大上”的酒店餐饮,走进街巷社区,以高品质食材和亲民价格,俘获了不少市民的味蕾。
这场带着烟火气的变革,是酒店自救突围的路径,也引发了对传统小摊贩生存、城市餐饮生态重塑的思考。
酒店热闹摆摊
从饭店门口到路边街头,“酒店摆摊”正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路桥富仕广场,金富士大酒店的外卖摊位已经成了醒目的存在。下午3点半,摊前就已排起长龙。卤牛肉128元一斤、卤鸭120元一只、卤大肠98元一斤、卤目鱼58元一只……除了丰富的卤味,还有豉油皇对虾、椒盐排骨、干焖土鸡等热菜,令人眼花缭乱。
三友国际饭店在其小红书账号中喊出“大厨掌勺,真材实料。好味道,实在价,吃得香,心不慌。每天下午3点,三友国际饭店后门准时开摊”的口号。蒜蓉鲍鱼、避风塘虾、叉烧包、榴莲酥……热菜点心一应俱全,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以前只在宴席上吃到的菜,现在花几十元就能带回家。”不少市民边买边拍照。
临海远洲国际大酒店特意为新开辟的便民窗口起名“府城小厨”,主打“主厨严选,惠享星级味”。从卤鸭、香辣牛杂,到红烧肉、咸羹、姜汁炖蛋,菜品皆由中央厨房现制,下午3:30至6:30限时供应。“我们不是为了简单卖菜,也是想让高品质的星级餐饮,真正走进百姓生活。”酒店副总经理周奕芳说。
临海双鸽和平国际酒店的外摆,更像一个小型夜市。摊位前,有食品柜、复炸加工区、收银台,还有酒店工作人员一边打包一边直播吆喝:“现做的!不是预制菜!”
下午3点半,刻龙果木烤鸭餐厅在椒江天韵水岸小区东门准时出摊。负责人张女士表示,菜品在三四个小时里基本都能售罄,日营业额达七八千元。另一条街上的和合大院便民熟食摊位前,油炸响铃和排骨被装入环保餐盒,购买者络绎不绝。康平路上,百姓人家拉起“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的横幅,便民外带熟食摊位前也是人满为患。
在温岭兴隆大酒店的外摆区,一大锅炒绿豆面刚端上来就被抢购一空,烤乳鸽、卤鸭也成了能迅速售罄的“爆款”。
“酒店摆摊潮”背后
当酒店招牌不再藏身于华丽大厅,而是以一种松弛、接地气的姿态,将卤味、炸物、热菜一一摆上街头,出现在小区门前、街道一隅——这被不少网友称为“降维出击”。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酒店从业人员都表示,这种“降维出击”,是酒店在经济压力与消费观念转变中的一次主动突围,是对成本的重新利用——闲置的人力、富余的食材、碎片的时间段,在街头小摊上重新获得了价值。
“让员工有点事干,也能给他们增加点奖金。”椒江一家酒店的负责人表示,“只要有一家酒店摆摊成功,其他家就很难坐得住。”
担任国内多家星级酒店顾问的陈东城,目前在台州开投远洲温德姆酒店任职,他并不赞成酒店摆摊,“户外环境对食品安全来说多少会有影响,菜品质量难以完全保证,而且纯粹的摆摊利润其实并不高,酒店餐饮本身的品牌价值如果受损,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这一点,在对一些食客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凑热闹买了烤乳鸽,当场吃是不错的,带回家就不好吃了。”“买了烤鸭,感觉还不如外面的北京烤鸭,肉质很差,带一股腥味。”“买了红油凤爪,不够入味,味道太一般了,还不如我在菜市场凉菜店买的。”
但陈东城也坦言,“对酒店来说,摆摊也是顺势而为,确实太难了。”从前让酒店赖以生存的商务会议与高端宴请,正在变得日益脆弱。不论是消费结构的改变,还是运营成本的攀升,都促使酒店寻找新的盈利路径。
对于市民来说,在这场“酒店摆摊潮”中,吃到的是实惠。过去动辄几百上千元一桌的酒店菜,如今在摊位上只需几十元就能带走。
对小摊贩影响几何
这场餐饮行业的“降维出击”,也引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酒店摆摊是否会影响小摊贩的生意?
在刻龙果木烤鸭餐厅的外摆摊位前,顾客肖女士提着几盒卤味,直言不讳:“酒店摆摊对比菜场的卤味小摊就是降维打击,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有保证。价格上来说,和菜场比起来也差不多,我在这里买的卤鸭也就55元半只。”
“以前买我们家卤味的还挺多的,自从酒店出来摆摊,好像人就少了。”椒江沚京街上,一位常在路边出摊的卤味摊主说。
记者在台州多个酒店外摆点周边走访发现,多数摊贩对“竞争冲击”反应温和,部分甚至未察觉到酒店摆摊的存在。一位卖凉皮、凉面的摊主说:“我是流动摊,他们是固定摊,没什么交集。”一位烧烤摊主则表示,“酒店卖他们的卤味、热菜,我们卖烧烤、凉拌菜,风格不一样。”
“还是有影响的。”椒江花园菜场,一家特色拌菜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有老客人来店里买凉拌菜,以前一次都能买好几十元钱的,“最近买得少了,说是在酒店摆摊的地方买了一些菜了。”
和谐发展
城市烟火气,需要共生而非冲击。如何实现酒店摊位与菜场、流动摊位之间的“和合”共生?
从时间上看,酒店摊位多为限时开放,每天下午3点左右出摊,大多数至傍晚六七点左右收摊,而小摊则覆盖傍晚到深夜;从品类来看,小摊主打凉拌、烧烤、卤味、炸物等小吃,酒店则偏重标准化熟食和热菜。“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引导,让酒店摆摊避开摊贩集中区,以几百米错位经营、时间错峰开摊等方式,实现相对温和的共处。”临海人陈时弘是一位美食探店博主,长期关注台州本地的餐饮生态,“在城市消费升级、餐饮模式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这种‘高低错位’的业态共存才是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是不同群体赚不同客人的钱。”路桥人杜先生在餐饮行业沉浮多年,从路边小店到星级酒店都有过从业经历。他表示,高端酒店发展亲民餐饮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挤压小摊贩的生存空间为代价,“星级酒店不该去抢一个小贩的生意,而应通过文化体验、高端服务等提升附加值,拓宽边界。两者不应该消耗彼此,而应该找到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比如酒店提供高端品质、文化体验,小摊小贩保留便捷方便、本地特色的特性,共同激活周边消费力”。
“我们现在就换了一种思路,”陈东城说,“比如我们和一些单位、企业的食堂合作,做下午茶、甜品、蛋糕、卤味配送,周五送到,让职工周末带回家吃,不仅节约成本,还能保持品质,顺带宣传了酒店,也聚起了客户群体。”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