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文化惠民润心田 文化育人聚民心

——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四集《文以化人》引发强烈反响

字体:
—2025—
08/10
07:04:14
2025-08-10 07:04:1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从“还湖于民”,到民间艺术的滋养;从钱江浪花艺术团“用肩膀抬来的演出”,到凡人善举的精神引领……8月9日晚,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四集《文以化人》,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的深邃思考和生动实践。

  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在观看后深受感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是20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八项工程”,推动文化大省向高水平文化强省迈进的鲜明主线。

  从文化故事中感受到总书记真切的为民情怀

  免费开放、还湖于民、成功申遗……看着镜头里那些熟悉的场景,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陈云飞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强调,杭州的灵魂是历史文化名城,精华所在是西湖,省里积极支持。他关心西湖,不仅着眼布局,也惦记长椅、厕所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让人感受到总书记真切的为民情怀。”

  如今,一个开放、共享的西湖,每年都迎来30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陈云飞表示:“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指引,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增进人们对西湖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使西湖文化景观进一步陶冶人,感染人。”

  海拔520余米的磐安乌石村,挤满了许多前来“消夏”的城里人。晚上,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和大伙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专题片。

  “当年如果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拆旧建新’,就再也看不到有乌石特色的房子了。可以说,没有总书记的指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乌石村,没有蓬勃发展的农家乐,村里人也过不上这么甜美的日子。”张威平说。

  这些年,乌石村相继建设了步行街、农特产市场、农家乐主题公园、盘龙梯田等,完成樱花公园等40余处节点提升,村庄风貌与设施不断完善。“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村子的明天会越来越好。”乌石村首批农家乐经营户张财瑶信心满满。

  8月9日晚,76岁的绍兴莲花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齐全早早地打开电视机,热切地等着专题片开播。当年,他唱的一曲莲花落,获得了习近平的掌声。

  “那段唱词,是我即兴创作的。总书记鼓励我说,‘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贝,你们要保护好,尤其要传承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句话,我始终记在心里。”这些年,倪齐全创作了100多个曲目,每个月都要带着徒弟下乡表演四五次。“文化的力量最强,文化的生命最长,因为它与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专题片中的许多细节都说明了这个理。”倪齐全在网上留下了专题片的观后感。

  同一时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创作骨干也集中在大屏幕前观看专题片。看到倪齐全的画面,一时群情振奋。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谆谆教诲,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言艺术,唱响新时代的发展赞歌。”

  让更多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最需要文化的还是基层。”专题片中,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需求的阐述一针见血。

  晚上8时,钱江浪花艺术团的演职人员聚在一起收看电视专题片。当播放到钱江浪花艺术团因山体塌方进不了遂昌龙洋村,村民拿着扁担、畚箕、绳子,开着手扶拖拉机,肩挑手扛把灯光、音响抬进村里的感人画面时,不少人的眼眶湿了。

  “如今,总书记当年亲自定名的钱江浪花艺术团已送出5000多场大戏,收到了上万封观众感谢信。”钱江浪花艺术团副总经理周洁说,“今年是钱江浪花艺术团成立20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更多精彩节目送到基层乡村。”

  景宁畲乡村民蓝陈启的歌声,随着专题片传遍四方。“习近平总书记的掌声化作了沉甸甸的嘱托,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滋养人民。他指引我们推动畲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传承民族歌舞、服饰、语言、习俗等,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翁志鸿说。

  “新世纪初,基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习近平同志看在眼里。他支持组建钱江浪花艺术团,关注民间艺术,切中乡村群众的实际需求。”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彭定坪说,这些故事让大家读懂了总书记“文化为民”的情怀。他表示,文化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入推进“文化+民生”,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4年,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1500余人奔赴田间地头,正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省社科联文化特派员胡逢阳派驻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年多来,谋划实施了“‘栀子花开’农文旅融合项目”,扎实推进人文乡村建设。

  “下姜村村民对我说,过去总书记为村里送来了文化大篷车、科技特派员,现在又来了你们文化特派员,村里城里一起富,物质精神双丰收。”胡逢阳说,“我将进一步结合社科联的平台优势,在大下姜的IP打造、村课研发以及日常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持续努力,让乡村文化迸发新活力。”

  精神力量浸润人心催人奋进

  夜幕低垂,温州一家企业办公大楼三楼二号会议室里,职工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专题片。

  2005年春天,在温州务工的河南籍青年农民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飞身上前救下孩子的故事,让大家感动。

  “总书记当年说,李学生的见义勇为不是偶然的,是他做人的理想和价值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这句对我父亲的评价,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李学生的女儿李敏坐在人群中,热泪盈眶,“那一年,我刚满10岁,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温州这座城市的温暖。”她感慨地说,来到温州生活后,受到了整座城的呵护,已成为这家企业一名职工,持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英雄榜样,激扬时代正气。如今在温州,凡人善举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老人清晨打扫楼道的忙碌身影,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温馨瞬间,商家为环卫工人递上免费热饮的暖心之举……”“红动温州”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叶文裕认为,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似涓涓细流,润泽着温州这座城市,孕育出“人人参与公益、人人奉献爱心”的社会风尚。

  8月9日晚,在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会议室,党员干部与时代楷模钱海军共同观看专题片。“对于我们来说,文化的力量要体现在为民服务中,文化的温度要融入人心的温度。”钱海军与大家分享了文化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自觉的感悟。多年来,这股“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力量直抵人心,也带动了更多“钱海军”们走入社区服务百姓、服务企业。

  飞身救人的李学生,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吴菊萍,奋力跳桥救人的彭清林……看完专题片,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王文硕深有感触:“凡人善举带来的精神力量,能在弘扬与传承中凝结成无形的价值观浸润人心,催人奋进。”

  “得益于文明素质工程的推动,礼让斑马线成为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名片’,也让文明成为人人‘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王文硕说,杭州接下来还将推出礼让斑马线3.0版,以“礼让生命通道”整合构建首个“礼让+”品牌矩阵,不断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专题片中,《五女拜寿》《新龙门客栈》《钱塘里》……一个个精品火爆出圈,传统戏曲迎来了“青年追戏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的文艺作品,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牢记嘱托,责无旁贷!”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表示,今后,“小百花”将继续创作“年轻地道”的作品,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戏曲之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思想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