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AI助力英烈回家:95岁女儿盼与父亲“重逢”

字体:
—2025—
08/11
08:40:45
2025-08-11 08:40:4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煜 包一圣 剪辑 杜雪梅

  7月3日,潮新闻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发起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引发社会各方的积极回应。在这场充满温情与使命感的行动中,马文耀烈士在宁波的家属故事,格外令人动容。

  李军,马文耀烈士的外孙,向我们缓缓揭开那段尘封却又刻骨铭心的家族记忆。“我叫李军,我的母亲马萍芬今年已经95岁了,是一位有着84年党龄的老党员。从我们懂事起,母亲就时常给我们讲述姥爷的故事。”在李军的讲述中,姥爷马文耀的形象逐渐清晰而高大。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烽火,也坚定了马文耀投身革命的决心。就在这一月,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还兼任粮秣主任和农会主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粮秣主任肩负着为八路军筹备军粮粮草的重任,每一粒粮食、每一捆草料,都关乎着前线战士们的生死存亡。不仅如此,马文耀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带领大家坚壁清野,将粮食、物资等妥善藏匿;同时,组织乡亲们挖地道,构建起一道道隐蔽而坚固的抗日防线。

  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马文耀不幸被日本侵略者抓走。那一刻,年仅11岁的马萍芬,亲眼目睹了父亲被抓的场景。“我姥爷被抓走的时候,我母亲清晰记得姥爷当时穿的什么衣服,如何被日本鬼子吊打。”

  此后多年,马萍芬就将这段痛楚深深地埋在心里,直到孩子们开始懂事了,才向他们讲述这段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晚年,她愈发觉得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应该让后代子孙都铭记在心。于是,她怀着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对历史的敬重,专门写了一本回忆录《人生路漫—我的平凡生活》。在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一位老人对父亲的无尽牵挂,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刻铭记。

  “多年来,这是我母亲心里的一个结。”李军感慨地说,“她很希望能再见到阔别80多年的老父亲。姥爷牺牲已经80多年了,她多想能再看他一眼,如果能通过影像的方式,那就更好了。” 如今,马萍芬老人将这份沉甸甸的愿望寄托在了浙江日报的潮新闻上。她希望通过这次“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借助先进的AI技术,让英烈的形象得以重现,让跨越时空的亲情得以重逢。

  此次潮新闻发起的新闻行动,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对英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回应。让我们共同期待,在AI技术的助力下,马萍芬老人能够实现与父亲“重逢”的愿望,让英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烈士;AI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多年来,这是我母亲心里的一个结。”李军感慨地说,“她很希望能再见到阔别80多年的老父亲。姥爷牺牲已经80多年了,她多想能再看他一眼,如果能通过影像的方式,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