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他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在一片泥泞工地上建起温州市人文高级中学,在“荒芜”里种下春天;而今,他跨越山海践行“教育共富”理念,让“智慧火种”越过沟壑、跨过山梁……三十三年来,吴军坚守教育一线,星火微光终成燎原之势。
1992年,吴军从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瑞安城关一中任教。“那会儿初来乍到,我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吴军目光悠悠,忆起往昔,“除了担任班主任、负责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学校还给我安排了电工和无线电两门劳技课程,这两门课程当时刚开始推广,既没教材又没器材。”
不过,吴军还是迎难而上,做起了“无米之炊”。没教材就自己编,把每个知识点拆解成学生能听懂的“生活故事”;没实验器材,就骑着自行车跑遍城里的五金店和电子市场,用万用表、小灯泡、电阻电容搭起简易实验台。
吴军至今记得第一次带学生在实验室“搞事”的场景,一群人凑在一起,用导线、小灯泡和电池搭起“大型串并联电路”,当线路连通,灯泡次第亮起时,孩子们的眼眸也随灯泡一起“放光芒”。这份光芒也正是吴军愿意“多做一点”的重要原因。
后来,吴军被调至温州中学,继续深耕物理教学,并自2002年起,在温州中学、火车站、浙江师范大学之间来回奔波,兼顾学校日常事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在金华备战物理竞赛的学生。
每周二、四的夜晚,他都要赶去老火车站,搭乘绿皮火车前往金华;周五凌晨,又要匆匆返回温州,处理校务、备课、完成教学任务。“常坐的几个班次的乘务员,都认得我了。”在吴军记忆中,乘务员会端来VCD,让他看看电影解解乏,有时他实在撑不住、累得倒头就睡,乘务员还会为他盖上毛毯,到站提醒他下车。
“那段日子里,家里是彻底顾不上了,辛苦也是真辛苦,但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从而证明自身的价值。”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军辅导的学生们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也因此荣获“全国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10年起,吴军在坚持带班上课的同时,先后担任温州中学副校长,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温州人文高级中学校长,并承担了人文高中的创办重任。“那是2018年,我刚接到创办人文高中的任务时,眼前的校址还是一片工地,图纸上的教学楼尚围着脚手架,教师团队还无一人,距离招生简章上的开学日期却只剩短短三个月。”
“这么偏僻的学校,能好吗?”外界的质疑声也屡屡传入吴军耳中,他组建工作小组后,就告诉大家:“一定要争气,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们的时候,我们更要争取把事情做好。”
在连绵细雨中,吴军和基建组成员穿着胶鞋在泥泞里督查工地进展;首批入职的8位老师主动搬进临时办公室,白天盯施工进度,晚上围在台灯下磨课;吴军带着团队跑遍全市30多所初中进行宣讲,解答家长、学生心中的疑惑,“有时一天要讲5场,喉咙哑得说不出话,我就把重点写在小黑板上”……终于,9月1日,有186名学生站到了人文高中尚未完全竣工的操场上,对着冉冉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
2021年,吴军又回到了温州中学。这三四年里,他“三顾茅庐”,从清北引进人才10人、博士7人;启动《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育体系建构》,获国家基础课题立项;率全国中学之先本土化部署DeepSeek,推出“温中AI答疑”系统,激发学生的多元创新学习力;指导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健康与安全导师团,设立AI心灵成长辅助系统,涵盖心理辅导与预警等内容。
与此同时,吴军还在积极践行“教育共富”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帮扶四川阿坝县中学、龙港高级中学等10余所学校。“不久前,阿坝中学还送来一封感谢信——经过我们三年的帮扶,他们的本科率从0升到44%。”
今年,吴军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这让我想起在温师院求学时,年过五旬的项凤铎老师自学《计算机》,并带领我们叩开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吴军认为,他之所以愿意“多做一点”,就是继承了那份永不止步的劳模精神与教育热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