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下午3点,宁波镇海区耕渔路与贵光段交叉口,阳光正以最灼人的姿态倾泻而下。路面上,几处深浅不一的坑洞像城市皮肤上的伤口,正等待被“缝合”。
戴红安全帽的赵俊人(左)和吴贤达(右) 潮新闻记者 邹宸 摄
赵俊人和吴贤达带着道路抢修小队,在热浪里开始了这场“手术”。
精细作业,与高温和时间赛跑
“赵哥,上午巡查反映的几个坑洞位置再确认下,铣刨机先到位。”吴贤达的声音带着点沙哑,连续顶着高温工作,他连水都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随后,他习惯性地抹了把额头——不过片刻,汗珠已经顺着安全帽的系带成串往下淌。
这位1995年出生的汉子,从事道路养护已有7年,黝黑的皮肤是常年户外作业最真实的写照。
“这边几个不规则坑洞先处理,最大的估计得扩到1.5米建方,不然补了也容易坏。”赵俊人抄起铁锹,快步走到坑洞旁比划着,脚下的路面烫得让人发颤。1991年生的他,比吴贤达年长4岁,两人已是配合多年的默契队友,入行的10年经验,让他对现场处置方案的确定驾轻就熟。
这是此前台风“竹节草”过后镇海区道路坑洞专项维修的第10天,也是自立秋以来宁波地区高温预警持续的第7天。地表温度直逼60℃,空气里飘着旧沥青特有的焦糊味,混杂着机器运作的热浪,让人每呼吸一口都觉得喉咙发紧。
赵俊人在清理旧沥青碎屑 潮新闻记者 邹宸 摄
3点10分,小型铣刨机“突突”启动,锋利的刀头啃噬着破损路面,黑色的沥青碎屑飞溅开来,瞬间在地面堆起小丘。
“这一步是为了建方,把不规则的坑洞统一规整,再清理掉铣刨的沥青废料。”
吴贤达在一旁指挥着:“老李,废料装袋运到卡车尾;老张,喷油设备准备好,等下清理完马上上粘层。”
他的橙色工装后背已洇出大片深色汗渍,作为现场负责人,他既要盯着每个环节的衔接,又得拿捏关键步骤的处理情况。
清理环节最磨人。
在赵俊人带头下,队员们拿起铁铲,将铣刨后的废料归拢。
沥青碎屑晒得滚烫,铲柄传来的热度随着一铲一铲的挥动直达全身,赵俊人如“老伙计”般熟练,一下下把碎料铲到卡车斗里。
队伍相互协作,提高效率 潮新闻记者 邹宸 摄
“要说热,那肯定热,但都习惯了,工序流畅完工也能迅速点。”赵俊人笑着说,眼角还嵌着些刚沾上的灰尘。
下午4点,太阳依旧毒辣得晃眼,到了喷油环节。乳化沥青从喷枪里细密喷出,在路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膜。“这步关键,能让新沥青和老路面粘得牢。”吴贤达特意让队员轮流作业,每人喷两分钟就换岗,“这玩意挥发快,吸多了不舒服,天热更得注意。”
200℃的沥青下的“烤验”
最“烤”验人的是摊铺沥青。
卡车斗一倾,近200℃高温的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倾泻而下,腾起的阵阵热气像一堵堵墙扑面而来,站在两三米范围内都能感到灼脸的温度。
铺设沥青 潮新闻记者 邹宸 摄
一众队员又拿回铁锹,弯腰把自己埋在沥青堆旁进行摊铺,热气把人都盖了过去。“快点摊,凉了就不好压实了。”赵俊人喊着。
最后一步,赵俊人从一旁推出手扶式压路机。机器震动着前进,他的脚像踩在火炉上,刚铺完的新沥青叠加太阳的炙烤,隔着鞋都能感到滚烫。
压实新路面 潮新闻记者 邹宸 摄
“得压三遍,边角不能漏。”他盯着滚轮,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流进眼睛,涩得他眯起眼,却腾不出手擦,只是用力眨了眨眼。
自台风天过后,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组织开展道路坑洞专项维修行动,目前已接近尾声。
“这几天连续作业下来,全区120处坑洞,350多平方,快修‘起飞’了。”压实作业完成,吴贤达和赵俊人看着修好的路面,眼里带着笑意。57名队员轮班作战,最热的时候,他们凌晨4点就开工,只为了躲避正午的高温,可这临近傍晚的余温,依旧够“劲”。
暮色渐起,赵俊人和吴贤达又转战下一个坑洞,只为了城市顺畅的通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