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孔玉叶(中)在朱恩国(右)指导下给老人喂饭。 记者 朱平 摄
朱恩国为老人表演越剧。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记者 朱平 见习记者 孔玉叶 通讯员 刘维佳 曹金凤)前不久,杭州市2025年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这场赛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其中00后选手16名,占比27%,创历年之最。有数据显示,未来全国养老护理员需求将达3000万,目前面临较大缺口。年轻的00后,正逐渐成为填补这一缺口的新生力量。
00后如何胜任这份需要耐心与温情的职业?当老年人生遇上青春力量,又有哪些感触?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平湖市一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院,跟随00后护理员朱恩国,体验他一天的护理工作。
这家医院老年病房里住着近70名老人,日常照护由13名护理员共同负责,朱恩国是其中唯一的00后。他把与老人相处的日常分享到网上,吸引了一众粉丝,也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养老护理行业。
楼层里,常响起“小朱”的呼唤声
上午8时30分,我们赶到医院住院部5楼。走廊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穿蓝色护理服的朱恩国正坐在走廊椅子上,一边用艾草锤帮钱奶奶敲腿,一边陪老人唠家常。“你们来了。”听到脚步声,他转头笑着说:“早上的活儿差不多做完了。”只见他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耐心照护老人的护理员,去年还在医院品牌部工作。去年底护理员人手吃紧,医院护理部主任“搭把手”的请求,让这名中文专业毕业仅一年的大学生,转型成了医院唯一的男护理员。
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朱恩国由爷爷奶奶带大,这让他对老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楼层里,常响起“小朱”的呼唤声,他总是笑着热情回应。老人们提起他满脸欢喜:“看见他就开心。”同事们也评价:“他点子多、有活力、力气大,常帮助同事,还让老人们的生活更丰富。”
正式体验前,朱恩国先向我们交代了当日任务:中午给朱爷爷和江爷爷喂饭,钱奶奶午睡醒后陪她去一楼做理疗,下午鼓励王奶奶下床活动……他特意强调,进病房前双手必须用免洗消毒液消毒。“这里老人大多八九十岁,抵抗力差。”
话音刚落,隔壁传来护理员郑玉霞阿姨的喊声:“小朱,3床爷爷尿床了,来搭把手!”朱恩国快步走进病房,取尿不湿、戴手套,动作利落。他和郑阿姨一人抬肩、一人托腰,麻利地将老人移到床边,擦拭、换尿布,他们全程都在轻声安慰:“爷爷,换个干净床单就舒服了。”
两人的默契程度看上去像合作多年的搭档,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俩是师徒。
去年刚转到护理岗时,朱恩国主动向70后护理员郑玉霞拜师。郑阿姨起初并不看好:“这孩子长得白白净净,可这行干的是伺候老人的脏活累活,别说年轻人,就连不少和我同龄的护理员,干不了两年就转行了。”
但朱恩国很快改变了她的看法。郑玉霞清晰地记得,小朱第一次给老人清理身体时,一次性手套滑落,排泄物粘到手上,“我问他怕不怕脏,他特坚定地说不怕。这小伙子不错”。更意外的是,朱恩国学得飞快,教一遍就上手,短短一个月就和不少老人成了朋友,甚至有老人开玩笑要给他介绍女朋友。如今,朱恩国已考出养老护理员证书,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护理员。
“刚开始换尿布确实不自在。”小朱被师傅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现在我明白,比起自在,让老人舒服更重要。”
悉心照护,努力提供“情绪价值”
帮完郑阿姨,朱恩国带我们转了转他负责的三间病房,一一说起照护的6位老人的喜好:“朱爷爷不能说话,靠点头、摇头和眨眼交流,脾气很好;王奶奶爱听越剧,也爱聊天;江爷爷以前是历史老师,喜欢老歌……”
我们试着和老人聊天,但一下子就被平湖方言难住了。“不好懂吧?”朱恩国笑着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是他的“秘籍”——用拼音标注的平湖方言常用语:“吃饭”注着“qiá fán”,“洗脚”写着“dá jiao”。“我家在海盐,刚来时听平湖话也像猜谜,慢慢就摸熟了。除了护理技巧,和老人沟通的技巧我也要努力学。”朱恩国说。
时间来到10时半,该给老人喂饭了。我们跟着朱恩国走进江爷爷的病房,他先摸了摸床头柜上饭盒的温度:“嗯,可以吃了。”随即熟练地把床头摇到45度,给老人垫好围兜。江爷爷虽不能下床,声音却洪亮,饭前还哼着歌。“爷爷今天精神真好!”朱恩国笑着鼓励,“唱得这么好,得多吃两口,把这碗饭吃完好不好?”江爷爷笑着点头。
轮到我们尝试时,刚递过半勺糊糊,江爷爷就放慢了节奏。小朱笑着解释:“爷爷得听着歌才肯好好吃。”他掏出手机点开《大海航行靠舵手》,老人果然又精神起来。
喂完江爷爷,我们又去另一间病房给71岁的朱爷爷喂饭。朱爷爷吞咽功能差,每口粥都要在嘴里嚼半天。“得一小勺一小勺来。”朱恩国提醒,“爷爷说不了话,要观察他的脖子,有吞咽动作了,再喂下一勺。”我们耐着性子喂了15分钟,才喂下半碗。朱恩国接过勺子:“这很常见,有些老人喂完一小碗粥要三四十分钟。”他边喂边轻声引导:“爷爷,张大嘴巴,再吃一口。”每口都要等几分钟,“慢慢来”“不急”成了他的高频词。
趁老人午休时,朱恩国和同事分批去食堂吃饭。等老人午睡醒来,朱恩国又教我们给老人剪指甲。“这活儿看着简单,讲究可多了。”他先在老人身侧铺好收集碎指甲的垫子,然后拿出圆头指甲剪,握着老人的手,指尖轻捏指甲一点点剪,每剪一下都要停顿查看。“不能剪太短,得留一点白边,不然会疼。”剪完又用磨甲锉细细打磨边缘。我们试着给王爷爷剪,刚剪一下就被制止:“爷爷指甲脆,斜着剪才不容易裂。”
除了这些具体操作,观察老人状态也是门学问。“不光看脸色,还得听声音、看眼神。”换尿垫时,他教我们通过尿液颜色判断喝水量:“颜色深说明缺水,得提醒老人多喝水。”
朱恩国反复强调,和老人相处要细致、用心,读懂他们的“小心思”。他就曾遇到一位老人吃饭故意拖拉,其实是想让他多陪会儿。照护老人不仅要照顾身体,还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
唱越剧,逗得老人哈哈大笑
下午,朱恩国从储物间抱出个大箱子,里面装着戏帽、草裙,这些都是他为给老人表演节目特意购置的道具。“天气好,老人就喜欢走出房间活动活动。”他戴上戏帽,唱了两句越剧,唱腔虽不标准,却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其中王奶奶笑得最欢。王奶奶以前是越剧演员,生病后郁郁寡欢,朱恩国常去病床前陪她唱越剧,王奶奶一天天开朗起来,现在已能自己推轮椅到走廊散步。王奶奶的女儿看到母亲身上的变化,忍不住对朱恩国说:“一开始我真没底,担心你对老人没这份耐心。可现在看我妈这样,打心底感谢你!”
吃过晚饭,与夜班同事交接完,朱恩国终于下班了。一天下来,“初入行”的我们累得双腿酸胀、腰背抽筋,深切体会到护理工作的辛劳。小朱身上那份超越年龄的细致与耐心令人动容,他早已把老人当作亲人般对待。
朱恩国说,每天到医院看见老人的笑容,心情就特别好。这份工作让他觉得特别有意义,而且不内卷。更让朱恩国暖心的是,原本很不理解他职业选择的父亲,如今却会跟邻居说:“等我老了有专业护工照顾。”
作为00后,朱恩国的特质在工作中鲜明可见:在医院支持下,他在社交平台积极分享护理日常,收获了网友们不少点赞;工作之外,他爱听流行歌曲,也在积极备考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渴望能早日独立承担更多工作。
“年轻人加入,能推动养老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而养老行业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平湖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马春晓表示,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养老护理事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