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快记下这身绿色工装,一定要找到这位小哥!”8月14日下午,拱墅区朝晖街道华联社区监控室里,工作人员反复回放着一段监控视频——画面中,一位老人忽然晃晃悠悠地栽倒在路边草丛里,这时一位身着绿色外卖工装的年轻小伙正巧经过,他二话不说冲上去将老人从草丛中扶起。
没过多久,社区工作人员认出了视频中身穿绿色背心的外卖小哥是“叮咚买菜”的外卖员,再通过附近的外卖站点找到了这位名叫郑湘炜的外卖小哥。
当天上午9点,20岁的郑湘炜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朝晖三区的楼栋间,行至14幢与15幢之间的小道时,前方突然传来“扑通”一声,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摇摇晃晃地栽进了路旁的草丛,拐杖也“哐当”一声滚到了一边。
“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得把老人赶紧扶起来。”小郑回忆。当时,他猛地刹住车,没等车停稳就跳了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将老人从绿化带里扶起来,又掏出口袋里的纸巾,为老人擦汗,“大爷,您能看清我不?哪里疼跟我说。”
恰巧,与老人相熟的潘阿姨提着菜篮路过,一看是邻居俞师傅,赶紧放下篮子上前搭手,“多亏你了小伙子,我这就给他儿子打电话,你别走,名字告诉我,要谢你哦!”小郑见有熟人照料,又看了眼手机上的订单时间,笑着摆摆手,“您照看着就行,我先去送单啦。”说完,他就骑着车消失了。
被扶起的俞师傅今年88岁,在小区住了大半辈子。“那天日头毒得很,八旬老人要是在草丛里躺久了,真不敢想……”社区工作人员老严说起这事,至今仍心有余悸,“这小伙子真是好样的,做好事还不留名,我们调了3个小时监控,又托熟人寻找,才查到他叫郑湘炜。”
来自河南的小郑是武汉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勤工俭学。“我妈在杭州做保洁,暑假过来既能陪她,也能赚点学费和奶奶的医药费。”小郑挠着头笑,眼里透着一股子腼腆,“杭州这里的人特别客气,上次送单时下雨,顾客还给了把伞,说‘路上慢点’,心里热乎乎的。”“公益”“助人”是小郑一直坚持的“习惯”,大学期间,他还报名参加了“三下乡”志愿者团,曾去武汉附近的乡村小学支教。“能帮到别人,比赚多少钱都踏实。”小郑说。
“帮助”往往是双向奔赴——今年以来,朝晖街道华联社区精心打造的爱心驿站,成了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奔波在外的外卖骑手、快递员们,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口水,手机快没电时还能充会儿电。“咱们小区里住着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员,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咱得把这份辛苦放在心上。”华联社区党委书记宋明剑提起这些年轻人,语气里带着暖意,“逢年过节送点热乎饭,高温天备着绿豆汤,都是应该的。可他们也总想着回馈——上次高温天,就有好几名骑手自发去看望孤寡老人。”
双向的善意奔赴像藤蔓一样悄悄生长。华联社区还在筹划一场“红茶议事会”,把外卖小哥、快递员、居民代表都请过来,泡上热茶,好好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他们需要什么,咱们能做什么,都摊开来说。”宋明剑笑着说,“这社区的日子,你帮我搭把手,我为你添份暖,才能越过越有滋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