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在近日落幕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选送的昆曲《牡丹亭》皂罗袍曲牌登上最高领奖台。
这一曲的主唱孙琳冰是学校即将升职高的学生,也是一名视力伴随智力的多重障碍学生。而16名伴舞中有11名聋哑人。从去年12月份正式投入排练,到如今走上国家级舞台,这段路,这群特殊的演员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比赛前几日,记者走进他们的排练现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虽在暑期,婉转空灵的昆曲唱腔仍回荡在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馆。从场边缓缓走出的主唱就是孙琳冰,一个圆脸、可爱的女生,虽动作略显僵硬,但走得四平八稳,小小的身躯始终紧绷着。
“腰立起来”“手势做好”……一直在场边指导的是孙琳冰的昆剧启蒙老师、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昆剧社团指导师、永嘉昆剧团演员孙永会。在她眼里,琳冰的声线比一些专业的昆剧演员都要好,“是一名‘天赋型’选手。”

她为何会与昆剧结缘?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领奖台?一起来听一听孙琳冰背后的成长故事。
妈妈:坚持学习是让女儿有一技之长
陪伴这个特殊的孩子学习、成长,压力最大的是孙琳冰的妈妈穆女士。湖南老家的家人时常质疑“有必要吗?千里迢迢到温州上学。”可穆女士始终坚持:“就得让孩子学习,让她有一技之长,可以找回自信,才能有独立生活的希望。我和她爸总有老了的一天……”
穆女士介绍,琳冰还有一个弟弟,在老家准备上高一,是个健全的孩子,爸爸现在在广东做石材雕刻,而穆女士一人带着女儿来温生活已有十年,一家四口分三地,只在暑期才有机会聚一聚。
“孩子也在其他城市上过学,但后来被劝退,听说温州有学校可以接收她,我就带着孩子来温州,照顾她就是我的日常。”穆女士将这十年生活轻描淡写地带过,但其中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来温之初,她也曾在幼儿园工作过,可为了更好地陪伴琳冰学唱歌、学昆剧,如今她全职带孩子。

可以说,孙琳冰的戏曲之路是穆女士一手“扶”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喜欢音乐,常抱着家里的电子琴玩,到小学时,会唱的歌就能自己摸索着弹出来。”这个天赋后来被温州特教的音乐老师看到,穆女士开心坏了,到处给孩子找培训机构学习唱歌,从此开启带娃唱歌、比赛的日子,在机缘巧合下走上戏曲之路。
没想到刚开始练台步就让穆女士犯了难,“孩子是先天盲人,自己走路都成问题,何况走台步。”可她没放弃。在学校集训时,穆女士和女儿就住在学校里,每天早上7点叫女儿起床,在正式排练前,先带女儿穿上戏曲专用的增高彩鞋,扶着她在体育馆绕场练1个小时台步,下午再练1个小时。到晚上吃完饭,穆女士又扶着女儿出门了,绕着学校一圈又一圈,足足2个小时台步练习。“50多天,孩子瘦了10多斤,站在台上也更挺拔、精神。”每回孙琳冰排练完,都会笑着问妈妈:“我有没有很棒?”“真的很棒!”穆女士总是这样笑着回答。
启蒙老师:托住她的脚一步一脚印
四年前孙琳冰第一次接触到昆剧,仅三个多月集训就拿下了第九届浙江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今年,她一路从市级残疾人艺术汇演到获得省级汇演第一名,成为全省两个推送至全国汇演的节目之一。
作为孙琳冰的昆剧启蒙老师,孙永会仍记得第一次见到琳冰,一直背对着、低着头,和孩子说话也没有回应。直到孙永会笑着自我介绍完,唱了一段昆曲给她听,“没想到她很喜欢,还能听出昆剧与普通唱歌的不同。”这让孙永会很意外。在之后的学习中,每一堂课都在1个半小时以上,可孙琳冰从没喊过累,“孩子是真的喜欢,看得出来每个环节她都很享受。”

“唱昆剧对气息控制要求特别高,唱腔婉转轻柔,琳冰都可以很快领会到,但练台步和肢体动作对她来说就难了。”这对孙永会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孩子是先天盲人,对事物形体完全没有概念,老师一个指令往往都很难达成。以走台步来说,练习之初,孙永会要用手托住琳冰的脚告诉她“这是脚腕,这是脚后跟,抬起来再慢慢地落下去,从脚后跟到脚趾”,就这样一步一步,孙永会托着琳冰完成。
长期相处下来,孙琳冰已经熟悉孙永会的声音,在排练时会“听声辨位”,跟着老师的声音走台步。但还有一个难关需要克服,“琳冰的盲态明显,双手因为长期练习盲文,会像打字一样忍不住动,缺乏自信而养成驼背的习惯。”孙永会就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排练中时刻提醒。
“练习累不累?”“不累。”“喜欢昆剧吗?”“喜欢。”面对记者的提问,孙琳冰简短、坚定地回答,一时兴起还唱了一段,声音空灵婉转,让在场的人都不自觉安静下来。

多年来,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始终坚持“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组建星光少年特殊艺术团,培养像琳冰一样的孩子;开展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瓯塑、瓯绣、国画等艺术活动,为残疾学生搭建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广阔平台。
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也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将永嘉昆曲非遗传承项目融入课程建设,开设昆曲中职专业课程,让更多特殊儿童参与昆曲文化传承,进一步激励学校在特殊艺术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前行,让更多残疾学生在艺术的滋养下绽放生命光彩,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