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跨越86年的信仰接力,“浙南刘胡兰”后人盼用AI守护红色记忆

字体:
—2025—
08/28
10:09:50
2025-08-28 10:09:50 来源:

  潮新闻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发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久前,我们收到一封特殊邮件,是浙南革命老区奠基人之一郑海啸之孙郑海农发来的。郑海啸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26名正式代表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

  郑海农瞻仰三位亲人烈士铜像,铜像从左至右为郑明德、郑志荫、金澄梅。 石怡锋/摄

  在邮件中,郑海农介绍他们家出过“一门三英烈”——奶奶金澄梅,小爷爷郑志荫,大姑妈郑明德。其中大姑妈牺牲时年仅16岁,她用殷红的鲜血写下了壮丽动人的诗篇,后誉为“浙南刘胡兰”。

  接到郑海农的来信后,潮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和他取得了联系。这位已经退休的烈士后人,曾是浙江医院的一名主任医生,现在有了新使命:新四军研究会浙南分会副会长。

  8月初,潮新闻记者跟随郑海农一起坐上了温州平阳的高铁,跟随他走进“浙江第一红色村庄”的平阳山坳凤林村。

  八月的凤林村蝉鸣阵阵,青石板路两侧“永远跟党走”的标语与86年前中共浙江省一大召开时的历史遥相呼应。

  在郑海啸故居斑驳的木门前,凤卧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陈腱推开吱呀作响的门扇,半身塑像后方的展墙上,记录着这个家族悲壮的革命图谱。

  穿过“明德桥”,郑明德纪念馆内陈列着这位少女烈士的生平。玻璃展柜中三封狱中信件尤为动人,最后一封写着“敌人戒备森严,千万不要为我冒险”的血书,展现了这个16岁女孩在34次酷刑后的坚贞。

  郑海农轻抚展柜,仿佛看见1942年暴雨中那个高呼“共产党万岁”的少女始终未垂下的拳头。

  郑海农(右)捐赠名家题字  石怡锋/摄

  参观结束时,郑海农郑重展开有名书法家专为纪念郑明德的题字:“赤胆忠心 万古长青”卷轴,金粉在射灯下熠熠生辉。

  暮色中,他将白菊轻放在祖母与小祖父墓前,山脚下红色文化广场的嬉笑声随风传来。“这万家灯火,正是姑妈在刑场上‘如愿的眺望'。”

  跨越80余载的时空,退休之后的郑海农有更多精力宣讲“一门三烈”的精神。

  “遗憾的是我家三位烈士因当时没有条件拍照,都没有留下照片,只有出自佚名画家的画像。四年前,错过了你们发起的‘迎接建党百年 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希望这一次通过潮新闻,希望用AI复原三位烈士容颜,将姑妈故事制成AI短视频。”郑海农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抗战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玻璃展柜中三封狱中信件尤为动人,最后一封写着“敌人戒备森严,千万不要为我冒险”的血书,展现了这个16岁女孩在34次酷刑后的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