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等了81年!89岁的他终于“见”到了烈士哥哥

字体:
—2025—
08/31
10:21:03
2025-08-31 10:21:03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王惠慧 徐江杰

  夏日蝉鸣声中,一幅跨越生死的画像,悄然照亮了89岁陈其安老人尘封了81年的记忆。

  近日,在宁波余姚朗霞街道朗霞村颐天园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画家张钟将精心绘制的陈其安哥哥——陈纪先烈士的彩色画像,郑重交到老人手中。

  当画像缓缓展开,时光仿佛倒流——画中21岁的青年目光炯炯,方脸大耳,正是陈其安8岁时记忆中兄长的模样。

张钟(右)将陈纪先烈士的画像交到陈其安(左)手中

  “像,真像……哥哥啊,我终于又见到你了……”陈其安老人用指尖轻抚画像,泪水顺着淌过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他喃喃低语着,目光久久凝视画中人身着戎装的挺拔身影,笑容与泪光交织。这个萦绕心头大半生的夙愿,终于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圆满了。

  时间回溯至1943年寒冬,浙东抗日根据地余上自卫大队第二中队在夏王宅村与日伪军发生遭遇战。为掩护主力撤退,21岁的教师陈纪先与十四名战友血战至最后一刻,青春永远定格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烈士未曾留下照片,家庭地址亦一度缺失,唯余一座“抗日英烈十五同志墓”静立山间。

  “他耳朵大,眼睛细长,理着大分头……”虽已年至耄耋,陈其安对哥哥的容貌记忆却异常清晰。正是这些珍贵描述,成为画家张钟创作的主要依据。

陈纪先烈士画像

  作为余姚四明红心志愿服务队成员,张钟为此耗时十余日:先为陈其安绘制肖像捕捉遗传特征,再结合史料反复推敲,最终让年轻烈士的容颜穿越烽火岁月,重现于尺素之间。

  “创作烈士画像的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历史重量。”张钟坦言创作之难在于跨越68年的年龄鸿沟,“要通过弟弟89岁的面容反推21岁哥哥的样貌,这是基因遗传与艺术再现的双重挑战。”除陈纪先外,他还为童遵孝、朱敬之等烈士复原影像,让英雄们从史册名录化作鲜活面容。

  82年时光流转,守护从未间断。当地民兵与志愿者持续寻访核实,目前十五名烈士中已有十二人身份确认。当张钟将画作交予老人时,窗外的树影摇曳生姿,仿佛21岁的陈纪先终于穿过硝烟,回到89岁的弟弟身边。

  “用画笔让烈士回家,让亲人重逢,是我莫大的荣幸。”张钟如是说。

  而陈其安老人轻抚画像的泪眼婆娑,不停呢喃着的“感谢”,则是对这场跨越世纪重逢的最好注脚。此刻,兄弟二人以特殊方式再度并肩,一个仍是“青春正好”,一个已是白发苍苍,却共同诠释着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陈其安;烈士;画像;老人;遭遇战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在宁波余姚朗霞街道朗霞村颐天园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画家张钟将精心绘制的陈其安哥哥——陈纪先烈士的彩色画像,郑重交到老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