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在省档案馆,记者体验档案修复师的日常——

巧手匠心,“复活”红色记忆

字体:
—2025—
09/09
07:45:15
2025-09-09 07:45:1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伊然 实习生 杜晨宇 曾思丹

  浙江在线9月9日讯(记者 王伊然 实习生 杜晨宇 曾思丹)“只恨日本帝国主义害我许多同学不舒服。”1944年10月24日,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简称湘湖师范)的学生赵仙富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他还写到“国家需要有智识的青年从军”。

  赵仙富的身份没有更多记载,但他的日记是湘湖师范抗战兴学专题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专题档案前不久由松阳县档案馆转交到浙江省档案馆进行修复。

  浙江省档案馆去年启动“百件珍贵红色档案抢救修复活动”,一批珍贵红色档案得到系统性修复,还有一些红色档案仍在修复中。这些跨越岁月长河的历史见证如何得以延续生命?近日,我们走进省档案馆,体验档案修复师的日常。

  没有把握不能贸然行动

  上午10时,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静悄悄。四张偌大的工作台上有序摆放着各种工具,修复师正埋头工作。这里是“档案修复保护传习展示室”,一件件破损档案正是在此地重获新生。

  赵咪咪是湘湖师范抗战兴学专题档案修复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刚打照面,她就告诉我们传习室的规矩“红线”:水杯和手机一律不允许带入。“绝对保障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工具众多,赵咪咪给我们一一讲解:“这个是用来测试纸张厚度的”“这个是蒸锅,湿揭的时候会用到”“这是显微镜,可以对纸张纤维进行分析”……

修复师一同工作。 受访者供图

  离门口最近的工作台,两位修复师正在忙碌,桌面上摆放的就是80多年前湘湖师范学子赵仙富的日记。只见黑色的毛笔字娟秀工整,偶尔有红色字迹批改标注。修复师介绍,日记纸张脆化严重,还伴有残缺、褶皱等问题,修复难度较高。

  湘湖师范是浙江省立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在抗战期间坚持流亡办学。第六任校长金海观立誓“学校绝不因国难而解散,决不上最后一课”。于是,抗战期间,学校七迁校址,组织抗日宣传,动员师生参军,培养了大量教育人才,还被当时的上海《每日译报》誉为浙江战时模范学校。

  这本在岁月长河里逐渐斑驳的日记,见证了抗战时期湘湖师范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勇敢无畏的抗争精神。说到这,修复师手上的动作越发地轻柔了。

  “红色字迹有没有测试过?”赵咪咪问其中一人。

  “蘸取热水测试(红色字迹)无洇化,也不溶于酒精,但如果用热水浸泡会洇化扩散。”对方回答。

  我们听得一头雾水。赵咪咪解释,纸张去污之前,要先对字迹、印章等进行脱色测试。墨迹属于耐久性字迹,遇到冷水热水都不会掉色、不会扩散洇化。但是,红墨水、蓝墨水属于不耐久字迹,修复之前要小心测试。

  说话间,这位修复师取宣纸条沾上热水,覆盖于红墨水字迹的边角处。宣纸拿开时未沾染上红色,红色字迹也没有洇开。“这就说明热水不会让红色墨迹洇化。”但是,当她将沾了热水的宣纸长时间停留在字迹上时,红色字迹开始扩散。

  “既然出现了洇化现象,这张档案就不能直接清洗。我们可能会使用固色剂,也可能选择不清洗,一切都根据具体情况来。总之,化学试剂的使用要慎之又慎。”赵咪咪说,这属于修复中的疑难杂症了,没有把握不能贸然行动。

  纸上进行“显微外科手术”

  赵咪咪告诉我们,整个专题档案共73页,目前已经修复了一半多。

  “每张纸的破损程度不同,修复难度也不一样。”修复师给我们展示一张档案纸,脆化、褶皱、四边机械磨损都很严重:“比如这张,多种病害并存,四周也需要接边,尤其耗时。”

  看来这项工作挑战性较高,我们有点跃跃欲试。“对于小白,自然不可能让你修复那么难的档案。”赵咪咪笑道。拿着一张破损的类似表格的空白模拟档案,让我们开始了修复体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喷壶、棕刷、羊毛刷、镊子、竹刀、手术刀……要用到的工具还是比较多的。”赵咪咪笑道。我们注意到竹刀的刀柄上刻着一个“咪”字,果然这把竹刀就是赵咪咪自己做的。“制作工具是基本功。我们的竹刀、竹起子都是自己做的,棕刷也是自己开锋打磨的,自己的工具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记者(右)体验修复工作。实习生 曾思丹 摄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类似。“拿到档案的第一步,就是评估档案的受损情况和修复方式,根据具体病况制定修复方案。”赵咪咪传授要点,虫蛀、霉变、撕裂都是常见的病害。她指着模拟档案说,“这一份病况比较单一,主要是虫蛀和破洞。今天带你们体验修补这项比较基础的修复技艺。”

  先备好浆糊和补纸。浆糊是修复师用小麦淀粉调配的,用作黏合剂。修复过程中颜色宁浅勿深、宁薄勿厚。目前,档案馆里藏有90多种纸张以供选用,如果遇到特殊颜色的档案,还需要修复师自行调制。

  工具齐全后,赵咪咪先演示一遍。我们模仿她的样子,拿起喷壶,向对面水平喷出,让水雾随着重力下落。档案变成半湿润状态后,我们再用毛笔蘸一些浆糊,涂在破洞的边缘,接着撕下一块略大的补纸,保持档案和补纸的帘纹一致,粘贴在破洞处。

  按照要求,补纸跟搭边大约两毫米,不能超过三毫米,多余的部分要用竹刀和镊子去除。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步最为惊心动魄:半湿润的档案纸很软,镊子用力稍一过度,就有可能在纸上戳出洞,每次检查都得屏住呼吸。

  当然,档案修复远不止修补。揭裱、托裱、下墙、裁切……每一步都需要极致的耐心和专注,修复师的工作就是在纸上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我们这才理解,为什么修复室里如此安静。

  与时间赛跑

  “您修复过的最难的档案是什么呀?”连续填补两个洞后我们感觉有些疲惫,基础的修补都这么难,那些难度大的档案究竟有多难?我们好奇地询问赵咪咪。

  “每一个都很难。”她脱口而出。

  新人时期的赵咪咪上手很快,“会修”在当时的她看来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越往后修,就感觉越慌,到后来甚至不敢下手了。”再回过头看自己之前的作品,她的眼光变得挑剔。

  档案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历史记录,填补了我们对以往的回忆和想象。

  “入行越久,对档案越抱有敬畏心。”赵咪咪介绍,破损档案一般是多种问题的结合,试错成本高,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避免档案二次受损。

  据了解,依托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省档案馆目前已完成珍贵红色档案修复1210页,累计编发案例6个。革命军人牺牲证明、南下干部证明书、民国时期的抗战专著、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工作中,修复师会遇到各种类型和材质的档案,而档案馆修复的总原则是最小干预,同时“一件一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抢救性修复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方案。

  “就是与时间赛跑。”这是每个修复师最真切的感受。

  “不知是什么的牵连,在这样的工作繁冗中,我还时刻地惦念着你。”这是抗战时期革命者林勃写给恋人的遗书,也是镇海区档案馆的珍贵馆藏。在百件珍贵红色档案抢救修复活动中,省档案馆的修复团队被这封绝笔书信深深打动。林勃是镇海的一位抗日战士,曾经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参与浙东敌后武装斗争,并且在抗战中结识了他的恋人。

  遗憾的是,遗书纸张字迹褪色严重,有一大部分字无法辨认。为了寻求字迹恢复的办法,镇海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专门赴陕西师范大学求教于中国档案技术保护专家。但是,经多方专家会诊,至今仍然无解。

  省档案馆技术保护处处长雷飞告诉我们,修复人才的紧缺日益凸显。除了组建全省档案修复集训队,省档案馆还与浙江省档案学会联合推出全省档案技术保护学术沙龙,筹办全省档案修复技能竞赛,全面加强对基层档案馆同行的培训。“争分夺秒,希望把红色档案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档案;修复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