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记者 罗亚妮 共享联盟·椒江 赵阳)凌晨的海潮,冲刷着灰白的海岸线,发出“哗哗”的声响。在距离台州市区52公里的大陈岛,随海水漂来的塑料瓶被留在岸上,身穿蓝色马甲的黄海宾赶紧上前用夹子拾起,装进回收袋。拾捡完海滩的垃圾,他又继续和伙伴们驾船出海,打捞大陈岛附近海域漂浮的海洋塑料。
大陈岛渔民驾船出海,打捞海里的塑料垃圾。 通讯员 刘星辰 摄
黄海宾今年61岁,是岛上土生土长的老渔民。“蓝色循环”项目在大陈岛落地后,为黄海宾带来了新工作。他不仅承包了陆上垃圾回收站,也负责海上垃圾的清理。
2020年,台州为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等难题,率先探索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2023年10月,“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过去塑料垃圾卖不了什么钱,会被直接扔回大海,现在政府高价回收,每个月能多赚1000多元,大家都干劲十足。”黄海宾说。像黄海宾这样的一线收集人员是“蓝色循环”模式的起点,当地政府以“高价回收+公益性岗位”双轮驱动,吸引岛上居民主动加入。
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后,被统一送到海洋塑料废弃物规范化收集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压缩、打包、称重,并通过专门的收集系统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完成数字化监管垃圾溯源的闭环处理。“通过一系列流程,这批海洋塑料被纳入‘蓝色循环’体系,有了国际认证,就能在国际市场实现高值再利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介绍,“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再生产品因兼具环保故事与国际认证,产品溢价最高可达40%。
目前,众多投身“蓝色循环”项目的企业,已成功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达成生产、销售合作,顺利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台州市椒江区作为“蓝色循环”模式的发源地,也依托产业优势,串联上下游海塑企业,推动形成了原料获取、粒子制造和产品再生的全链条发展生态。
此外,台州集成海洋废弃物收集、再生利用等核心应用场景,贯通收集点、蓝色工厂、边滩环卫等数据资源,建成政府端“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高效、精准掌握治理体系运行状况。
随着“蓝色循环”模式不断走向深入,收集能力不足、市场活力不够、要素保障缺乏等问题也逐渐显露。为此,台州率先探索制定全国首部海塑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7月31日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蓝色循环’模式运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点,这部法规都予以明确。比如说资金问题,要把塑料废弃物治理的相关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用地也要予以保障。”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宇红说,有了法规指导,基层可以深入理解、有效运用“蓝色循环”模式宝贵经验,调动全社会参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领域推动减污降碳、资源循环与共同富裕融合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截至7月底,“蓝色循环”模式已实现浙江5个沿海设区市25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收集海洋废弃物约5.88万吨,其中,废旧渔网渔具占比92.04%,减少碳排放约1.25万吨。从渔民回收到国际认证,从再生塑料到环保产品,每吨再生塑料都在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让“垃圾变黄金”,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