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记者 朱承 通讯员 丁诗慧)9月,当暑假的热闹褪去,黄彬彬终于能抱着笔记本电脑,躲进窑里村安静的“云朵栖息地咖啡馆”。窗外田园如画,黄彬彬指尖敲下的是村庄运营新阶段的蓝图。刚刚过去的夏天,这座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2.5平方公里的村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暑假游客接待量激增到2.1万人次。这份久违的生机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村庄已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绿水青山,正化为触手可及的金山银山。
作为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彬彬的构想清晰而坚定,“我要将整个窑里村打造为‘儿童友好村’,让村子的绿水青山拥有更值得想象的未来。”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乡村产业逻辑的重塑。
有人称此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但其中艰辛黄彬彬鲜少提及。“北大毕业”“95后”“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乡村CEO”……这些标签并未降低她闯荡乡村的难度。两年前初来乍到,她和团队在不少村民眼中只是“异乡人”。“为补贴而来?”“搞花架子噱头!”“待不过3个月……”质疑不绝,但她选择了坚持。
团队没有对抗,而是学着倾听。当奶奶的面馆坚持要使用个人收款码拒绝统一管理,团队选择了尊重古稀老人的习惯;当村民抱怨艺术装置挡路,他们立即着手调整。在黄彬彬看来,妥协不是失败,而是扎根乡村的必修课——“归根结底,这首先是村民的村子”。
他们实地考察,分析村子的交通、特色、规划——为盘活资源奠定了基础;与村集体合资成立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股份合作,让村民获租金、工资,村集体享分红——构建了坚实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持续孵化创意空间,打造运营活动——吸引源源不断的亲子客群。
行走在今天的窑里,乡土肌理依旧,一草一木都是村民熟悉的模样。但那些曾荒废的角落——猪圈、老工厂、闲置的大礼堂、废弃的民房被统一租下、精心改造,蜕变为14个“青在空间”,乡村俨然变身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儿童友好产业园”。14个“青在空间”代表14种业态,形成了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周末高峰时,单日涌入3000人次,窑文化馆甚至需要排队取号。更重要的是,村庄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增长超10%,2024年村集体收益高达254.5万元。目前,20多名青年扎根于此。此外,9间老屋已收拾妥当,静候新主理人注入活力。
如今,黄彬彬已真正成为“本村人”。曾经质疑的村民,会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地推介:“孩子们在窑里上班,不比城里差!”
窑里模式成功了吗?黄彬彬淡然一笑,挑战依然横亘在眼前:淡旺季客流落差巨大,夜间经济尚未激活……但在她眼中更多的是希望。当儿童经济、宠物经济等新业态在乡村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当“在村里工作”成为一种体面且有吸引力的选择,绿水青山才能真正成为全民共享、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窑里的实验,远未结束。下一步,她要将这套“产业孵化+股份合作”的模式,复制到更多村庄——让乡村成为原住民、游客与创业者的共享乐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