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省政协围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协商——

让孩子们动起来强起来

字体:
—2025—
09/11
07:19:22
2025-09-11 07:19:2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万笑影

  浙江在线9月11日讯(记者 万笑影)这个夏天,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浙BA”赛场。

  当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的篮球爱好者因同一场赛事相聚,当职业赛场的灯光照亮校园球员的梦想,这场浙江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掀起全民体育热潮,也成为体教融合落地见效的缩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配套举措,加强学校体育,聚力人才培养,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新形势下,如何让运动基因更好融入青少年成长轨迹?体育资源如何与学校教育体系有效衔接?围绕“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主题,省政协组织课题组,兵分多路深入杭州、舟山、绍兴、宁波、湖州等地走访调研,并组织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专家等召开民生协商会,在交流与思考中寻找答案。

  转变思想观念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浙江杭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带队,开启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跑”。

  这是西湖大学的“传统”之一,为何?

  在省政协举办的民生协商会上,施一公结合自身经历阐述背后用意。他在高中时期开始培育中长跑业余爱好,到清华大学读本科后,成为校田径队成员,无体育不清华的传统对他影响深远。在施一公看来,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促进人格塑造。

  “我虽然没有运动天赋,却深受运动之益。”施一公的感慨,也折射了深化体教融合的意义所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进步。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郑瑶认为,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开齐开足体育课、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参与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背后正是从“重智轻体”到“以体育人”融合观念转变的驱动。

  但在教育实践中,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发现,一定程度存在着“没有孩子不喜欢体育,但有孩子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喜欢体育,往往源于可以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快乐,也可能被体育蕴含的团队协作、拼搏精神所吸引。然而,有的体育课往往陷入“标准化教学”的困境:内容多围绕队列训练、体能测试等固定模块展开。

  对此,张军林的观点是,体育不仅在操场,更应融入孩子们课间自由的跳跃、放学后的自在奔跑、家人间的共享运动时光。

  去年开始,学军小学教育集团的4所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今年还在校园各个角落增加小型投篮机、跳格子、沙包棋等玩乐设施,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动起来。

  “学习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嬉戏玩耍也很重要,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张军林介绍,实践中,这种变化还带来了意外惊喜:近一年来,课间安全事故不增反减,学生感冒请假人次更是减少了三分之二。

  延长5分钟,看似不多,实则是育人导向的变革,也让全社会对当前体育与教育的内在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正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季博文所说:“体育的力量,远不止于赛场上的输赢,它塑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些,正是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素养。”

  破除资源壁垒

  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资源融合,是破解体育与教育“两张皮”的关键路径之一。

  这,也是课题组调研协商的重点。

  今年2月,在2024—2025年全国中学生排球区域联赛总决赛中,宁波四明中学男排勇夺亚军。

  这一成绩,就是“体教融合”结出的一项硕果——此次参赛的男排队伍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和四明中学共建。两校通过场地、师资、课程、人才等多维度资源融合,既可保证体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文化基础,又能让普通学校的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运动技能指导和科学训练保障。

  力量集中起来了,还需发挥更大价值。“可以结合各地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和体育基础,科学布局、错位发展重点体育项目,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发展格局。”台州市政协主席叶海燕建议。

  近年来,浙江各地持续探索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的办学方式。

  宁波市实验小学锚定跳绳这一体育特色项目,专门编写校本教材《悦享绳艺》,从低年级的基本跳到高年级的花样跳,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在嘉兴市友谊小学,羽毛球运动一直是学校的“拳头”项目,全体师生几乎人手一拍,课余时间挥拍“较量”的场景已是平常;舟山市定海区海滨小学因地制宜,开设沙滩排球特色课程……

  除了学校,湖州市南浔区政协主席徐娟还把目光投向了体教融合的有效资源——基金会、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力量。

  比如,在湖州市南浔区,依托蔡崇信公益基金会,16所学校成功引进曲棍球、旱地冰球等53个团体对抗项目;从台州起步的浙江鸵鸟足球俱乐部拥有全职教练130余名,截至去年8月累计服务全国近100所幼小中学,校园普及课惠及学生超10万人。

  “不过,目前社会力量赋能体教融合还存在可行性配套方案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课程可选择性不足等问题。”对此,徐娟建议,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补充的供给模式,完善学校体育项目布局,规范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创建一批理念先进、体系健全、有影响力的学校体育品牌项目。

  从公共服务视野拓展青少年健身资源,也被课题组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把学生体育工作融入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建设。”省政协委员、浙江教育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蒋婷建议,优化体育资源供给,在公共体育场馆设置适合青少年、儿童的锻炼项目和区域,加大对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同时推进智慧场馆建设,整合全省公共体育场馆与各类学校体育场馆数据平台,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让青少年享有“处处能健身、随时能锻炼”的便利环境。

  创新融合机制

  激发协同育人“内驱力”

  在调研中,课题组成员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体教融合,并非简单的“体育+教育”,还需通过制度设计、流程重构、资源联动等构建协同运行长效机制。

  比如,在绍兴,所辖区、县(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合并后,许多运动项目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抓起,实现学籍管理、文化教育、体育人才梯队培养等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和统一考核。

  “也就是要不断激发协同育人的‘内驱力’。”郑瑶表示,课题组围绕“机制融合”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体教融合分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细则、补齐配套措施短板;健全并有效运行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督办活动、赛事、师资、场地、经费等具体事务;在教育督导评估中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状况等权重。

  其中,通过赛事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是调研协商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

  课题组成员在长兴调研时发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场比赛,已成为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配:在赛场上,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尽情释放活力,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只需要投篮触碰到篮板或“传球达阵”便可得分的简化版篮球比赛,身穿裁判服拿起哨子和体育老师一起组织比赛等。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常态化赛事不仅是学生展示运动能力的舞台,更是重塑自信的重要途径。”这是他们的共识。

  在长兴中学调研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就是生动例证:一位同学因在校园足球联赛中的出色表现,成为学校的足球之星。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被看见”的获得感开出了并蒂花——文化课成绩排名从800多名提升至600多名。

  体育赛事,不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对此,季博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具体建议:“整合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赛事资源,成立青少年赛事委员会,实现运动员注册、裁判认证、成绩互认‘三统一’。”

  类似的建议还有很多——

  “开发‘青少年健康云’平台,整合教育、卫健、体育等系统信息资源,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学生体质数据的动态监测、跟踪与管理。”

  “开发‘问题解决型体育课’,如通过篮球战术设计培养系统思维,在定向越野中锻炼空间决策能力,使运动场成为深度学习的实验室之一。”

  “聚焦‘岗前准入’与‘岗位进阶’相结合,建立覆盖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兼职教练员的分类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技能教学、科学训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

  他们相信,未来,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资源的深度整合、创新的持续涌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不仅为竞技体育储备更多后备人才,更将培养出一代代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青少年;体教融合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