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2日讯(记者 金梁 王艺潼 通讯员 张泽民)日前,在东方梅园,记者终于“堵”到了风尘仆仆归来的浙江东方梅园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晓红。
三天跨越三省——云南秘境的深山、四川盆地的城郊、贵州山地的艺术工作室,构成了这位80岁老人最近的行程图。
“人如果去做喜欢的事,就有了精气神,自然停不下来。”吴晓红一边擦着额头的薄汗,一边朗声说道。
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吴晓红却依然活跃在市场最前沿。目前,长兴县共有红梅面积8万余亩,年出圃量高达100万株,产值超7亿元。其中,吴晓红的企业是当地红梅产业的佼佼者,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东方梅园更荣获“2025中国六大赏梅胜地”称号。
刚一落座,吴晓红便如数家珍般聊起近期的趣闻轶事。这段看似短暂的交流,却映照出他一辈子的事业坚守。
千里寻梅的执念
这是记者第二次见到吴晓红。
二月梅花初绽时,记者与他曾有一面之缘,那天他刚从杭州西溪湿地回来,次日要赶去重庆,再飞广西;而这一次,他刚结束连轴出差,回家休整。
这趟出差,吴晓红最主要的目的是去云南保山探访一棵农户家中的老梅树。
这棵老梅树长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吴晓红拄着木棍,爬一段歇一阵,时不时还要吸几口氧,同行的年轻司机都为他捏把汗。历经两三个小时的跋涉,一棵主干皴裂如龙鳞乍起的老梅树终于出现在眼前。“值了!”那一刻的欣慰,冲散了所有疲惫。
对这棵老梅树的执着,源于吴晓红数十年在梅花领域的深耕。
时间回溯至2001年,长兴青梅产业遭遇寒冬。刚从公职退休的吴晓红心中不忍,毅然卖掉新房盘下了村里的青梅树。之后,他大胆实验,在淘汰的老青梅桩上高枝嫁接,创造性地把红梅嫁接在青梅上,硬是在花甲之年开辟创业新路,该嫁接技术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短短几年,吴晓红精选梅桩制成盆景,免费运到大城市举办红梅展,一举打响了长兴红梅品牌,将东方梅园打造成行业翘楚。如今,他的业务已超越单纯的苗木销售,上海、重庆、云南、河南乃至杭州西溪湿地的新建梅园,都凝聚着他的策划和匠心。
长久以来,梅花生态习性喜温暖,无法在北方露地越冬生长。但在吴晓红等人的努力下,打破了“自古梅花不过黄河”的规律,让长兴红梅在大江南北都扎下了根。
梅香何以飘更远
眼下虽是传统花梅的淡季,但出差回来没多久的吴晓红并没闲着,一心扑在梅花衍生品的开发上。
尽管已年过八旬,吴晓红仍不懈创新。“这是常青秘籍。”他说。
前不久,浙江东方梅园有限公司的“梅花天然提取物系列”荣获了2025CBE(中国美容博览会)中国原料奖。
说起这个,吴晓红兴奋之余也感慨万千。这份获项,既是对他多年钻研梅花应用的一种肯定,更是延长传统梅花产业链的一把钥匙。
奖项背后,还有一个从红梅变香梅的故事——
前些年,随着红梅产业壮大,市场趋于饱和,梅苗价格逐渐走低。吴晓红早早意识到潜在危机,积极寻求创新和转型。这一次,他瞄准了香梅。
梅花虽备受国人喜爱,但是市场上却罕有梅花类美妆、香氛产品。如何让梅香走向市场?首要解决的是原料问题。传统梅花长在高处枝头,花期短、产量也较少,加上工人采摘不便,很少有人尝试将其作为原料进行开发。吴晓红通过嫁接和改良成功将梅花矮化,培育出专门用来萃取原液的矮梅花品种。
为攻克梅花原香保留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低温冷萃提香技术”“纳米超滤保鲜技术”和“天然原香物理浓缩技术”,终于提取出新鲜梅花中的天然精华,相关产品陆续通过检测、备案和认证。
吴晓红有个习惯,只要聊得兴起,就喜欢拉着客人看他的“宝贝”。记者也不例外,被他带到了梅园内的实验室。试验台上摆满了各种由梅花制成的试用品,如绿梅面霜、绿梅喷雾、绿梅肤品……
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用低温萃取的原香液和油剂产品混合的梅花香氛小样。稍稍靠近,梅花的香气幽幽地往鼻孔里钻。“我们正在尝试梅花在香水、香料、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产品已经基本定型,下一步就是取得相关资格认证并推向市场。”吴晓红信心十足地说,让梅香飘入市场正是企业持续发展,并重塑产业格局的新机遇。
古木留痕走新路
除了梅花,吴晓红还有一大兴趣:古森林博物馆。
看完各类香梅产品,他又引着记者来到东方梅园大门口。空地上堆放着四十多根巨大古木树桩。它们巧妙地排列组合,利用树桩内部天然的中空结构,搭建出一条四十余米的古森林艺术长廊。步入其间,四周尽是斑驳的天然木纹,如大自然挥毫泼墨的抽象画作,又似穿越时空隧道的印记,引人无限遐想。
“我正计划对古森林博物馆进行一次全新提升。”吴晓红指着面前的“新作品”,眼中光彩熠熠。
早在多年前,吴晓红就收集了大量古木,并在长兴建起第一座古森林博物馆。其中,馆内最大的一根金丝楠木,其根系形状犹如青藏高原的山脉般起伏,距今已有2000多年。
将个人私藏变为社会共享的公共文化财富,是吴晓红一直以来的心愿。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望与日俱增,这座古木博物馆正是对此的回应。
如今,公众的审美需求仍在不断变化,如何打破传统古木展陈的审美疲劳,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这是吴晓红新的思考课题。
前不久出差途中,他向多名画家和摄影师请教,偶然得到了“痕”这一关键词,灵感顿时迸发。“古木苍老的虬枝、隐约可辨的年轮、树干内部的纹理,都是岁月刻下的痕迹。”吴晓红说,用现代艺术手法突出“痕”的视觉张力,重塑展览叙事,或许能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馆。
新展构思甫出,便迅速落地成景。河南万岁山、无锡梅园、上海崇明岛,乃至近邻的龙之梦,纷纷慕名而来,希望引进这份独特的体验。
然而,吴晓红的创意不止于此。受“洞穴咖啡”等网红概念的启发,他正筹划“古木咖啡”;计划广邀艺术家,以“痕”为题进行创作……
“做这些和做梅花殊途同归,人们喜欢看,它就有价值。”吴晓红相信,只要踩准市场需求,曾经的个人私藏一定能释放出更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八十岁了,还这么东奔西跑,不累吗?”采访结束,记者忍不住问。
“我希望留下更多的‘痕’,正如梅花,不辞苦寒自吐芳华。”吴晓红如是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