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杭州萧山钱塘江畔,一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举行吉水仪式。让人意外的是,这艘船竟是吉利将液态新能源卡车技术直接“搬”上船,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零排放。这不仅是浙江车企跨界到航运领域的新尝试,也为全球水上交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杭州钱航船舶修造厂,只见工作人员正在检验这艘藏着卡车基因的船。从高处望去,船身蓝绿相间,总长64.9米,船宽12.6米,型深3.5米,肚子里能装64个标准集装箱。适用于内河航运,比如京杭大运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集装箱运输与散货运输可以“一键切换”。更颠覆认知的是它的“口粮”——加满绿色零碳甲醇,就能续航近1500公里,是主流纯电动船舶的5-6倍,能耗成本比同类型柴油船下降42%以上,污染物排放近乎为零。
9月12日,“远醇001”在钱塘江畔举行下水仪式。记者 周旭辉 彭鹏 摄
“它不仅吃得‘清淡’,干活还特别卖力。”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醇氢动力公司执行总经理丁桂春说,团队将汽车领域成熟的醇氢动力系统 “搬” 上船,让液态甲醇与锂电储能高效协同,通过甲醇融合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的能量转换,既保留了甲醇储运便捷的优势,又发挥了甲醇清洁零排放的特长。预计下个月完成船检后,这艘船就将开启首航,内河航运从此多了“安静又省钱”的新选择。
作为一家车企,为何把目标转向航运?回溯研发之路,丁桂春说,背后是一次次的“冒险”经历。
20多年前,吉利自助研发出甲醇低碳液态新能源动力技术,2005年便开始批量推广醇氢轿车,接着是赛车场,用极限环境打磨动力性能,再后来,轮胎比人高的重型卡车、矿山机械也装上这套系统。丁桂春透露,如今吉利已运营5万多辆醇氢电动汽车,累计跑了230亿公里,400多项核心专利打底,其环保性、经济性、全场景适应性也获得了市场和用户的广泛认可。
“陆地能跑,水里为啥不能游?”丁桂春的反问,藏着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捕捉。目前,我国14.59万艘内河船里,新能源船的数量才刚突破1000艘,新旧更替空间巨大。而国际海事组织力推的绿色甲醇燃料,正让“向绿而行”成为全球航运的共识。对此,研发团队便向江海发起挑战。
不止航运,这套“浙江方案”正跨界破圈。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超算中心的备用电源也在向绿色转型。以往依赖柴油发电的应急系统,如今也能换上醇氢能源,在保证持续供电的同时,也能经济环保。
近年来,由于过高的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以及降低燃料碳排放的压力,甲醇作为低碳燃料应用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每年的甲醇消耗量已达数百万吨,规模替代石油燃料的效果初步得到显现。
据统计,2025年我国有望投产的绿色甲醇项目累计产能共计65万吨/年,计划的远景产能为6000万吨。“向绿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甲醇的主导方向。浙江的科研团队、企业正通过科技力量,转化为各行各业破浪前行的绿色新动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