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的徽州,“水墨淡彩、风雅宁静”的苏州,“长街灰巷、黄瓦红墙”的北京……很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色彩。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目前,浙江城镇化率已达75.5%,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科学的城市色彩规划可以彰显浙江文化底蕴、体现时代精神,更好地支撑“诗画浙江”品牌建设。
色彩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色彩通常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生活的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彩。如今,城市色彩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密码,勾勒了城市新形象,激发了城市新活力。
从经济维度看,城市色彩驱动了消费升级。比如,温州五马街改造工程就创造了“色彩经济学”的典型案例。设计团队基于色彩理论,将沿街立面按业态分区配色:餐饮区采用暖红色系,零售区使用蓝绿色调。这种差异化处理使商铺辨识度提升90%,租金水平上涨35%,创造了“色彩溢价”效应。义乌国际商贸城将色彩理论应用于展陈设计,按产品类别建立色彩编码系统。监测表明,采用标准色彩分区的展位客流量比其他区域高42%,成交转化率提升27%,这一实践也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从文化维度看,城市色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比如,在绍兴古城的保护更新中,基于城市色彩理论指导形成了“底色保护、亮点激活”的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对仓桥直街历史建筑严格保持传统“粉墙黛瓦”的基准色系,在公共空间节点植入高饱和度艺术装置,如采用绍兴黄酒琥珀色的玻璃雕塑。监测数据显示,这种组合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文化认同度提升32%。在亚运会筹备期间,杭州将色彩理论应用于城市界面更新。钱江新城商务区通过“彩虹渐变”幕墙系统,在保持现代感的同时为建筑注入活力元素。根据支付宝城市服务数据,该区域拍照打卡量增长 215%,间接带动商业营业额提升18%。
从社会维度看,城市色彩有助于色彩疗愈与社区营造。比如,杭州市儿童医院色彩改造成效显著,门诊区采用蔚蓝色降低焦虑,康复区使用嫩绿色促进精神放松。经浙江大学医学院跟踪评估,患儿治疗配合度提高55%,家长满意度提升48%。宁波鄞州区和丰社区通过“色彩微更新”改善老旧小区环境,在楼道采用明黄色增强安全感,休闲区使用橙红色促进社交。社区调查显示,居民户外活动时间增加65%,邻里纠纷下降40%。
色彩赋能城市形象建设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全国多地陆续编制出台了城市色彩通用导则及相关文件,用于指导城市色彩的管控及实践,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城市色彩构建态势。不过,这些实践多基于美学经验,尚缺乏城市形象设计的系统科学指导,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如一些中心城市的新区建设中,玻璃幕墙占比超过60%,导致城市色彩趋同;二是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压力,比如在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面临传统色彩体系与现代功能需求的矛盾;三是市民认可度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浙江大学建筑系2023年的调研显示,全省87%的城市色彩规划未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当前,我们需要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三位一体”创新路径,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依托技术创新构建数字赋能体系,借助文化创新打造特色品牌IP。这既是对前期实践的科学总结,更是推动城市形象建设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变革的关键转折。
首先是制度创新。建议在《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中增设色彩管理章节,建立四项制度:一是重大建设项目色彩专项评审制度,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在色彩上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二是城市色彩年度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城市色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三是色彩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对违反色彩规划的行为进行处罚,保障城市色彩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四是色彩评价反馈机制。选择某一城市某一区域,让市民代表参与到评价反馈体系中,可率先在杭州、宁波等地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的管理经验。
其次是技术创新。支持高校建设“城市色彩数字实验室”,重点突破三项技术:一是AR色彩模拟系统,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改造方案的实时预览,帮助决策者更直观地了解色彩规划的效果;二是情绪响应式街景系统,通过智能感知和分析人们的情绪反应,动态调节公共空间色彩,营造更加舒适和愉悦的城市环境;三是完善色彩污染监测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色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协调的色彩组合。同时,培育专业色彩设计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数字色彩产业快速发展。
最后是文化创新。打造色彩品牌IP。策划“浙江色彩”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浙江城市的色彩魅力。具体举措包括:举办国际城市色彩双年展,邀请国内外知名色彩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讨城市色彩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推出“跟着色彩游浙江”主题线路,将浙江各地的特色色彩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并充分吸纳高校资源,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开发数字色彩地图 APP,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浙江城市的色彩分布和特色,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浙江城市的色彩之美。通过文化IP打造,使城市色彩成为展示“诗画浙江”的新载体,提升浙江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为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部校办公室主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