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小散弱”到“协同强”的温暖蝶变

在“养共体”安享美好晚年

字体:
—2025—
09/18
09:44:55
2025-09-18 09:44:55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胡哲南

  “老汪,今天走得够快呀!”昨日一早,兰溪市社会福利院上华分院的林荫步道上,102岁的张云香笑着和汪有生打招呼。阳光透过柳树枝叶洒在他们身上,映照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曾经设施陈旧、管理松散的乡镇敬老院,如今已蜕变为设施完备、服务温馨的幸福家园。

  “以前洗澡要扶着墙,现在这个沐浴椅能调节高度,还有防滑垫,比家里还方便!”赵纪山坐在护理床上感慨道,“现在连理发、修脚都有专人上门服务,我们只管安心养老。”

  兰溪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潘建军介绍,适老化改造后,福利院不仅新增了空调、护理床等设备,还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配备专业护理员提供24小时照护。

  针对公办养老机构“小散弱”痛点,兰溪创新推出“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制度共设、职责共担、监管共联”的五共协同“养共体”模式。当地整合8家乡镇敬老院,形成“市级统筹、分片负责”的新格局,资源使用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年均减少60万元。

  在资源集成方面,兰溪打造“康养联盟”的探索尤为亮眼。通过政校合作共建护理实训基地,为4家分院输送持证护理员56名。“消防安全员和护理员持证率都是100%。”上华分院负责人朱皖滨说。此外,通过“公建民营”盘活闲置资产,原游埠敬老院转型为普惠养老中心,新增的65张床位刚开放就被预订一空。

  “我们正探索建立‘三维评估体系’,将服务质量、安全规范、群众满意度纳入日常动态考核,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潘建军说,目前已尝试引入部分实用化信息手段,比如通过智能设备辅助监测老人生命体征、运用定位工具关注老人活动安全,同时在食堂等关键区域加强规范管理。今年以来,兰溪市社会福利院通过闭环管理机制已整改服务短板23项,老人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

  在试点先行的兰江院区,每周五的跨院区护理经验分享会已成为传统。“我们首创‘色卡管理法’,用不同颜色标识老人护理等级,现在全市分院都在推广。”护理组长童美琴展示着她的工作笔记。这种“试点—推广—建制”的改革路径,已形成12项标准化制度,包括周例会协调机制、积分激励制度等,确保改革成果长效化。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开发‘银发关爱’数字平台,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更温暖。”望着敬老院里其乐融融的场景,兰江院区负责人吴赛文充满期待。

  兰溪的改革实践是该市推进“一院供养”体系改革的生动缩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个县(市、区)实施“一院供养”,撤并特困供养机构8家,实现全市“一院供养”率达到70%。比如,东阳推行的“一中心多节点”管理机制,让山区老人也能享受优质服务;义乌创新的“国企托管”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兰溪;养老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