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成员,跨越时光,代代相传。它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是在每个平凡的日常中默默发芽,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自今年6月“瓯越·好家风故事汇”接龙互动活动启动以来,已有1897个故事相继接力。家风的力量,总是在悄然浸透我们生活的点滴。从身边的孝亲爱人,到远方的公益善举,这两则故事如同一缕阳光,温暖且持久。
黄小英家庭
三代人扎根社区,传递“奉献孝亲”家风
我叫黄小英,退休前是南郊街道三板桥社区的退休老党员。我们的家风一直围绕着“奉献为本、孝老爱亲”的原则,这不仅是家训,更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实际行动。
父母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不仅照顾自家老人,还积极帮助他人。每年春节,我们一家都会带着米面油等物资,前往山区看望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我希望这种爱心能够代代相传,影响更多人。
5年来,我带领志愿者团队,深入永嘉、泰顺等山区,为当地老人送去温暖。每次看到老人的感激目光,我心中充满暖意。儿子负责开车运送物资,儿媳为失能老人设计太极康复课程,小孙女亲手做慰问卡,送到老人手中。看到老人们因我们的帮助而焕发活力,我感到特别满足。
我们还通过“1+1”帮扶模式,让全家一起参与。儿子运送物资,儿媳提供康复服务,孙女做手工卡片,大家都以不同方式贡献爱心。
在社区,我们倡导公益精神。随着老年人增多,我们开设了“柔力球健身圈”。我年轻时练过体育,于是决定在社区开设义务课,教老人们锻炼。丈夫虽然话不多,但默默负责器材维修,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安全活动。这个项目吸引了80多位老人,社区氛围因此变得更加温暖。
家风的传承不仅是对“小家”的关爱,更是对“大家”的责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这份“奉献孝亲”的家风能够在社区生根发芽,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传递温暖。
张钧琅家庭
母子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书写血脉相传的家风大爱
我叫张钧琅,是一名现役卫生员。2024年2月6日,我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一天,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我接过的不仅是血液,更是母亲传给我的无私大爱的精神。
回想起来,母亲的善行早在我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她多年来每年定期献血,带我一起捡垃圾,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时候,我不理解她为何如此坚持,直到18岁那年,我决定签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协议时,才明白,母亲的每一份善行早已深深影响了我。
记得那年,我特意选择在18岁生日当天捐献血液。那天,母亲、堂哥、姑姑一起参与献血,四个人排在献血车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我们的捐献同意书上,照亮了我们的心。母亲轻抚着证书,眼中满是骄傲,说:“这比任何生日礼物都更有意义。”那一刻,我明白了母亲常说的“生命成全”。
进入军队后,每次为战友处理伤口时,我都会想起母亲的教诲和她无私奉献的身影。每一次看到战友的伤口,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延续一种责任,正如母亲曾牵着我走向献血车那样,代代相传。
当我看到采集室里导管里的血液,我不再觉得疼痛。我的血液将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让我深感温暖。
黄小英家庭的“奉献孝亲”家风和张钧琅家庭的“生命成全”家风,虽然背景不同,但都体现了家风在行动中的延续。无论是通过点滴的公益行动,还是无私的生命捐献,这些家风故事在温暖与责任中流淌,静静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