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4日讯(记者 胡静漪 叶怡霖 刘俏言)9月22日至24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一批边会和平行论坛。在国际交流平台上,来自社会各界的浙江嘉宾讲述保护生物的亲身实践,从“个人善举”到“公民共识”,向世界展现浙江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社会新风尚。
比起去年登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讲台,这次黄天明更加从容。62岁的他是来自绍兴市柯桥区的普通农民,也是会稽山古香榧群第62代守护人。“一年365天,我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除草、施肥、修剪……可以说,我这辈子都与古树息息相关。”他在以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为主题的边会上说。
香榧树是能存活千年的“寿星树”,对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贡献。黄天明的家族与这片2万多株的古树林相互滋养,已持续800多年。这种坚守不仅源于祖训“伤害香榧,雷公要打”,更响应着新时代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从青少年到97岁高龄的老人,家族中还有六代人共同守护着古树。“我希望,把香榧带给世界,让‘绿色文物’一直生机勃勃。”他说。
全民参与,还要从教育抓起。本届大会首次设立生态文明教育平行论坛。现场,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忻皓分享2018年发起的“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我们组织孩子们结对家乡的河流,守护水生物种,主动成为自然讲解的志愿者、治水方案的畅想者。”他说。至今,该计划已经发动全省百余所学校的数万名学生参与。
通过走访全球护水者联盟伙伴,“小河长”们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了解原始森林遭砍伐的现状,在美国迈阿密聆听护水者拯救珊瑚礁的故事,在巴哈马种植红树林、看鲨鱼保育……忻皓说:“我们还借助多个国际会议,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这些国际交流的机会成为培育‘地球公民’的重要契机,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在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上,杭州的湿地保护实践成为焦点。二十年前,陈勤娟作为杭州市政府的代表之一,从北京为西溪湿地带回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称号。如今,她以杭州市湿地保护协会会长的身份,向全球嘉宾分享杭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
“今年7月,杭州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我们宝贵的经验正是如何平衡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之间的关系。”陈勤娟说。这些年,西湖鸳鸯成了杭州人的“团宠”,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成为市民的普遍共识;而在千岛湖,生态补偿机制促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台下,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史蒂夫·洛希德频频点头。时隔近二十年,他再次来到杭州,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前一天,他特地带上相机去西溪湿地拍鸟,不仅看到了西溪湿地一如既往的自然之美,更发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湿地管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也显著增强。人们更加关心身边的鱼类、鸟类,乃至每一棵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