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钱塘江大桥88岁了!何以“桥坚强”?对话“守桥者”

字体:
—2025—
09/26
08:30:33
2025-09-26 08:30:33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朱骅超

  9月26日清晨,第一班沪昆线列车缓缓驶过钱塘江大桥。

  作为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特大桥,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迄今已经88年了。

  钢梁与车轮的摩擦声划破江雾,大桥桥梁车间养修工区工长来海刚站在桥边的检修梯上,望着列车远去的背影,指尖轻轻抚过身边的钢构件——这是他36年守桥生涯里,最熟悉的“早安”。

  三代人的“桥缘”

  “钱塘江大桥迄今88周年,肯定是离不开一代一代的守桥人的付出,我们家三代人,都在守护这座大桥”。来海刚的祖父是杭州工务段的第一批正式桥工,父亲是萧山线路车间的巡道员,他自己则是在1989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大桥的“第三代守护者”。

  杭州工务段供图

  对于来海刚来说,钱塘江大桥的“特殊”,藏在脚下的木枕里。

  “明桥面”是它的“身份证”——因桥体需适应各条件伸缩,若用混凝土轨枕,刚性冲击会损伤钢梁。“每一根木枕的健康情况都要检测。”他翻开养护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维修记录,“这不是修桥,是和钢梁‘谈心’——它哪里疼,我们比谁都清楚。”

  来海刚徒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深夜的“天窗点”里,来海刚带着徒弟们蹲在钢梁下,手电筒的光穿过江风,照在生锈的构件上。“这根梁的声音不对,要赶紧除锈。”他用小锤敲了敲钢件,金属声里藏着只有守桥人能听懂的“健康密码”。

  水下的“探摸记忆”

  来海刚早期重潜作业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份守护,远不止日常巡检那么简单,有时甚至与危险相伴。其中最具挑战的,是对大桥桥基进行水下探摸。

  上世纪90年代,来海刚是大桥的“兼职潜水员”。那时没有专业潜水队,桥工们背着百余斤的装备,下潜到10米深的江底,探摸桥墩基础是否“冲空”。

  “水流像手一样拽着你,能见度几乎为零,即使温度零下的冬日也只能靠手指摸石头的纹路、混凝土的裂缝,因为水下压力过大,有时候耳朵都会出血。”

  如今,专业潜水队接过了任务,但来海刚仍保留着当年的潜水服——袖口的补丁,是江水给的“勋章”。

  “我经常在跟我们几个年轻的徒弟说,我们那时候干活的话,不管新人也好,老师傅也好,我们在干活的都是在攀比的。打个比方就是你干的快,我比你干的多,就是有这种追赶的这种想法。”来工长即将退休,他把自己的“接力棒”交给徒弟们,“慢慢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也是想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桥坚强”的科学答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至今我们这座大桥还在安全正点的使用当中,每过几年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从这几年的检测数据报告来看,我们这座大桥还是十分健康。”

  钱塘江大桥历史陈列馆馆长魏刚拿出一份检测报告,大桥钢梁的承载能力仍符合现行铁路标准。馆长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茅以升在工地给年轻工程师讲课的场景清晰可见:“这座桥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总工程师曾在这里参与建设。

  馆长说:“它的‘坚强’不是天生的,是每一代守桥人用‘恪尽职守’浇铸的,是每一次科学检测用‘数据说话’支撑的。”

  88岁的钱塘江大桥,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抗战的烽火、解放的欢呼、改革开放的列车。它的“坚强”,是每一代“守桥人”的传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钱塘江大桥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钢梁与车轮的摩擦声划破江雾,大桥桥梁车间养修工区工长来海刚站在桥边的检修梯上,望着列车远去的背影,指尖轻轻抚过身边的钢构件——这是他36年守桥生涯里,最熟悉的“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