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大黄鱼,目标250亿!

字体:
—2025—
10/01
07:57:58
2025-10-01 07:57:5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王明荃

  身体修长有力,遍体细金鳞、光泽感强;肉质紧实,肌肉纹理清晰:鱼鳍翻过来可以盖住鱼眼,鱼唇普遍呈鲜红色……

  30日上午,杭州农发·城市厨房,一场大黄鱼之间的比拼公布最终结果:来自中鹿岛海洋牧场、金丰海洋牧场、宁波海发渔业和椒江汇鑫元等4家企业的大黄鱼获颁特等奖。

  迎接国庆“黄金周”的消费旺季,9月30日至10月2日,浙江省首次举办大黄鱼产业展示对接会和系列活动。涌金君在现场看到,上游组织洽谈签约,下游开展消费推介,吸引往来食客们驻足围观,现场热闹非凡。

活动现场。浙江省海洋经济厅 供图

  为何紧盯大黄鱼

  到去年,浙江养殖大黄鱼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20亿元。

  根据《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浙江计划到2030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0亿元。

  专门针对大黄鱼提出产量倍增计划,浙江为啥盯上它?

  从省内来看,浙江海水养殖渔业以大黄鱼为龙头,鲈鱼、美国红鱼为支撑,石斑鱼、鲷科鱼类则是高端品种。

  相比之下,大黄鱼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不仅是宴席上的硬通货,也是象征着财富、丰收的文化符号——民国时期,上海人把10司马两的金条称为“大黄鱼”、1司马两的称为“小黄鱼”,吃黄鱼自然和财富搭上了关系。

  根据《浙江省2024年渔业经济统计资料》,2024年浙江海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约8万吨,大黄鱼海水养殖总产量约4.3万吨,约占54.4%,这些大黄鱼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温州大黄鱼丰收季。温州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大黄鱼还符合渔业转型的大方向。“近年来,浙江坚持捕捞做减法、养殖做加法,不断推动捕捞业减船转业、养殖业向深远海发展,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省海洋经济厅海洋渔业处负责人说。

  目前,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成熟、市场稳定,是浙江渔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放眼全国,福建大黄鱼的产值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位居第二。不过,浙江的优势在于高品质。

  把大黄鱼看做一个大家族,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是生活在浙江、福建、广东的远房亲戚。核心产区在长江口至舟山群岛一带的岱衢族大黄鱼,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野生大黄鱼种群,也是浙江养殖大黄鱼的纯正基因来源。

  如今,野生大黄鱼“一鱼难求”,养殖业补足人们的需要,越“野”代表着越高的品质。

  岱衢族大黄鱼。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活动现场,到处可见“野养野滋味”的推介标语——浙江大黄鱼用深远海养殖设备仿野生环境,追求“色金黄、肉蒜瓣、体梭形、膘肥厚”的“野味”口感,市场均价可以卖到200元/千克,远高于全国均价40元/千克。

  本次参赛的大黄鱼来自25家浙江企业,体长/体高、脂肪和体色达到特级品的分别占88%、96%和76%,从全国行业标准来看,品质处于较高水准。

  浙江大黄鱼,要靠“野”突出重围。

  海洋里的新质生产力

  深远海风疾浪高,养出“美味”必须有技术装备支撑。浙江的深远海大黄鱼养殖技术装备在全国领先。

  今年4月,黄鱼岛海洋牧场有限公司的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入住全国首个大黄鱼“声波海洋牧场”。使用特定频率声波构建“虚拟围栏”,既让大黄鱼无法外逃,又允许其他生物自由穿梭,实现超低密度仿野生养殖。

  此外,去年在台州投产的“垦荒1号”、在宁波投产的“东海1号”,就像给大黄鱼建起了“海上城堡”,都具有全国首创性;今年,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大黄鱼养殖”提质行动,建设全域智能化养殖体系。

  一位企业代表说:“老一辈看星象辨鱼汛,我们这一代通过信息系统精准制定投喂方案,成了‘数字渔民’。”

  “东海1号”。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提升品质,也要靠科研改良品种。

  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联合宁波大学、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成功培育出大黄鱼“东海1号”“甬岱1号”2个国家级新品种。这些优质苗种已覆盖全省,并推广至福建、江苏。

  目前,浙江大黄鱼育成四个大黄鱼新品系,拥有1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总繁育能力达到3.7亿尾,一批研究机构还在继续推进新品系开发。

  渔业可以和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在签约环节,冷链物流、电商商超、餐饮企业与养殖加工企业共签订20组合作意向书。

  比如,舟山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与舟山天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计划打造“大黄鱼+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杭州西坞雷迪森庄园分别与温州海派渔业有限公司签订采购意向书,计划以“订单式”产销联动,既锁鲜品质、又直达消费。

  浙江大黄鱼企业品牌。浙江省海洋经济厅 供图

  打好产业基础,还要建设区域品牌。近些年,各地已开始打响地方品牌。

  比如,“大陈黄鱼”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至今品牌价值达7.15亿元,入选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此外还有宁波岱衢族大黄鱼、温州大黄鱼、舟山大黄鱼等,企业品牌更是超过20个。

  接下来,浙江着重打造岱衢族大黄鱼区域品牌。品牌的背后是标准体系,近期,浙江海洋大学牵头制订《大黄鱼品质等级评价技术规范》,按照形态、体色、肌肉质地和营养四个维度指标,建立大黄鱼品质分级体系,实现带证上网、带标上市。

  未来,“野养野滋味”的浙江大黄鱼将成为卓越品质的代名词,打开更多海内外食客的味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大黄鱼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30日上午,杭州农发·城市厨房,一场大黄鱼之间的比拼公布最终结果:来自中鹿岛海洋牧场、金丰海洋牧场、宁波海发渔业和椒江汇鑫元等4家企业的大黄鱼获颁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