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7日讯(记者 尤畅 郑元丹)9月初至国庆中秋假期,余音缭绕在舟山的各个乡村和海岛。远道而来的省级文艺队伍钱江浪花艺术团,扎根本土的舟山“海上乌兰牧骑”,两支队伍走乡村、下海岛,将文化暖意送到群众心坎上,足迹遍布舟山36个乡镇。
舟山地域广、人口少、分布散,岛际交通相对不便,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最大化共享?“十一”假期前后,记者跟随演出团队来到舟山的几个小岛,感受文化浸润海岛的魅力。
9月28日傍晚,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来到嵊泗县枸杞岛奇观村演出。80岁的郑荷花老人与76岁的於彩珍老人结伴前来,皱纹里裹着笑:“听说这次来的可是省里的演员呢!阿拉这小岛,这下能看‘大场面’咯!”
“开始咯!”不知谁喊了一声,全场瞬间安静。独唱《母亲的赞歌》一开口,清亮的歌声就绕着礼堂飞;杂技《顶花坛》登场时,演员捧着陶瓷缸转得像风,观众的心也跟着悬起来;武戏《美猴王》一亮相,“孙悟空”甩着金箍棒翻跟头,大家直着脖子喊“大圣”。
看着台下满当当的人,枸杞乡宣传委员罗峥佳忍不住感慨:“这一场省里下来的演出,费用2万元都不到,搁以前可想都不敢想!”他告诉记者,枸杞岛有6000多常住人口,七成是老年人。“得亏有了市里的‘统购统签’模式,咱这偏远小岛,一年也能轮上省里下来的两场演出!”罗峥佳兴奋地说。
他说的“统购统签”,是舟山市出台的关于公共文化一体化转移支付资金市域统筹实施方案。针对市里海岛多,公共文化服务送不到、成本高等问题。舟山市想出了“文化拼多多”的法子——把各个乡镇的需求“打包”,统一找团队、签合同、筹资金。
方案落地后,海岛人的文化生活就像开了“快车”。“‘统购统签’模式一推行,我们的平均采购成本降低了近36%。”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高潮算了笔账:今年钱江浪花团队要在舟山演72场,每个乡镇平均能看两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再也不用“等米下锅”了。
相对于小岛观众,舟山城区观众对高端节目需求更为迫切。钱江浪花艺术团在日常排练中持续打磨、创新节目。9月30日晚,舟山本岛的海鲜节也迎来了他们倾情献艺。
不光是省里的演出团队,舟山还有支“海上乌兰牧骑”——由国有院团带着志愿者,组成流动文化服务队,把演出送到每一个住人海岛。“这些队伍是我们通过技能大比武选拔出来的,确保节目优质。”高潮介绍道,自“海上乌兰牧骑”队伍机制建立后,今年舟山市艺术剧院下基层送演出的场次比以往增加10%。
据介绍,今年9月,舟山市艺术剧院带着精心打磨的节目,在岱山县连办10多场演出,把舞台搭到了村民家门口,下午场的演出常常早上就有观众等候了;国庆长假,为了赴岱山县衢山岛马足村之约,舟山青年越剧团坐船、转车花3个半小时来到村里,车辆抵达不了文化礼堂,村民们将道具箱绑在扁担上一趟趟运;美之声演唱团每次在送演出的同时,还为老人提供理发服务,文化的滋养与生活的关怀融进了海岛的日常。
据统计,今年以来,舟山已组织文艺惠民演出930余场,服务群众近150万人次。这场“不落幕的文化盛宴”,成了舟山山海间最动人的烟火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