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人民城市为人民

——浙江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综述

字体:
—2025—
10/12
07:18:39
2025-10-12 07:18:3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胡静漪 郑亚丽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记者 胡静漪 郑亚丽)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立足浙江省情和城市发展定位,作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全省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经济持续向好、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从2006年至2024年,浙江城镇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大幅跃升,城镇化率从56.5%提升至75.5%,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擘画城市发展蓝图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

  星罗棋布的城市,怎么实现阶梯式发展?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这些年,浙江强化双城牵引、区域联动、城乡一体,着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体系。

  比如,唱好杭甬“双城记”。2024年5月,浙江专门出台《进一步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的行动方案》;今年8月,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在宁波召开。

  通过优势互补,杭甬进一步实现规划联动、设施互通和产业协同,共同打造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对外开放门户;绍兴则像连通两地的“金扁担”,全面融入“双城记”格局,三地在错位发展中各展所长。

  这些年,浙江不断完善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温州都市圈、金(义)衢丽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带动周边市县一体化发展。

  既要提升大城市能级,又要培育中小城市特色。浙江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聚焦聚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抓好完善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等八方面重点任务,强化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等三方面改革支撑,推动城乡区域更高水平协调均衡发展。

  今年以来,以县城为关键支撑、中心镇为桥梁纽带、重点村为重要节点,浙江发布两批共87条“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发展轴不仅是物理空间概念,更兼具产业、人口、服务、资源等多重功能,是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通道。

  浙江还分两批公布105个省级中心镇名单,谋划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等4条赛道,有力推动城市产业和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024年,杭州和宁波GDP分别达到2.2万亿元和1.8万亿元,浙江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4万亿元“双子星”城市的省份;温州都市圈GDP破万亿元、常住人口破千万。近十年,11个设区市GDP全国城市排名全部实现晋位;53个县(市)城镇化率平均达68.7%,比2015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当前,浙江正从传统的“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的“都市圈经济”“城市群经济”转型,持续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

  打造宜居品质之城

  “小到灯泡坏了,大到找保洁、找月嫂,老百姓有事都找得着人。”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缤纷社区负责人介绍。

  随着滨江高新产业发展,缤纷社区住进大批科技企业的年轻员工,社区居民58.7%为外来人口。2021年,缤纷社区启动未来社区建设,有机更新4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打造缤纷“邻聚里”九大中心,建成家门口5分钟的公共服务圈,支持“新杭州人”安居乐业。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宜居问题,提供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实现“进得来、住得安、过得好”。

  “进得来”。2015年至2024年,浙江农村转移城镇人口累计达741万人。全省除杭州市区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杭州市区取消积分落户名额限制,率先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住得安”。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8.1平方米,比2015年提高7.6平方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安置房336万套(间),惠及群众1300多万人。

  “过得好”。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浙江连续6年位列全国前三,“A++”“A+”高水平医院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照料中心城乡社区全覆盖。

  今年以来,浙江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住有宜居”为目标,全面推进城镇住房事业高质量发展。 

  4月,《浙江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正式发布,全省开展“好房子”建设试点,既要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要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7月,《浙江省城镇社区更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城镇社区更新方面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总结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治理等经验并立法推广。

  提升城市吸引力,还需保护历史文脉、留住特有“基因”。

  目前,浙江拥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439处、历史建筑1.1万余幢,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随着G20峰会、亚运会等盛会举办,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浙江多个城市持续上榜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连续18年稳坐榜单,宁波、温州、台州、湖州多次跻身其中。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到2024年底,浙江城镇常住人口已增至5033万人。随着人口迁入、产业集聚,“大城市病”逐渐显现。

  比如,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情况蔓延,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与覆盖率不足;市政基础设施隐患较多,老旧管线更新任务重,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摊大饼”式的土地扩张模式,侵占生态绿地和农业空间,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与内涝风险……

  为此,浙江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着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十年里,城市道路面积从4.1亿平方米增长到8.4亿平方米,城镇管道天然气实现“县县通”,城市供水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对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表示肯定。

  发挥数字化优势,浙江在精细智治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完成“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2023年实现市级“数字城管”与“城市大脑”全面对接,并推进全省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省“数字城管”每天受理事(部)件问题2.94万件,按时解决率达99.38%;省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建筑垃圾”“摊有序”“户外广告”等场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

  各地陆续推出特色数字应用服务,全面赋能基层治理和便民服务。

  杭州的“贴心城管”应用,已开发“烟火地图”、有奖举报、便捷泊车、犬类服务、找公厕、找便民服务点等功能。宁波的“甬废清”和“甬城泊车”、温州的违停限时驶离提醒、嘉兴“综合查一次”等,实现公共服务和源头治理“双赢”。

  绿色低碳,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到今年,浙江已建成总里程2万公里的“省域万里绿道网”,“绿道2.0版”计划到2035年建成总规模达3万公里以上,全面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特色多样、效益多元的全域城乡绿道网体系。此外,海绵城市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建筑推广……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城市的核心是人,应打造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内涵,部署7方面重点任务,浙江将创新探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人民;城市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