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让“浙江制造”驰骋在亚欧大陆上

字体:
—2025—
10/13
07:49:50
2025-10-13 07:49:5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冯旭斌 责任编辑 李雅南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我想起“中欧班列”四个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千多年前那条驼铃阵阵的古丝绸之路。从小,我就很喜欢看火车。多年后,当我自己公司主营的第一趟“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中欧班列启程时,那长长的汽笛声,圆了我儿时的梦想。

  那是2014年11月18日,载着82个标箱小商品的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航。21天后,这趟跨越13052公里的列车顺利抵达马德里,而当时海运至少需要45天。时间节省一半,一下子就把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相隔万里的两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班列从最初每周只有几个柜子,到现在每周45趟,已成长为一条辐射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160余座城市的铁路货运“大动脉”,运输线路也增加到26条,累计开行超1.3万列,成为浙江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之一。

  我能参与浙江中欧班列的建设与运营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第一趟中欧班列开通时,我还是物流行业的一个“新兵”。当时我发现,很多通过铁路从义乌出口到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出境后需要层层转关,效率低,费用高。转机出现在2013年。当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其中“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循着这一指引,我一路从义乌寻到马德里,希望开通一条义乌直达欧洲大陆西端的陆上贸易通道。

  万事开头难。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组货时,因为我是民营企业老板,很多商家都不信任我。他们问我:“列车途经很多国家,万一货物中途丢了怎么办?”我当场就表态:“我写担保书、签合同,途中运输、通关出问题,双倍赔偿。”这才打消大家的一些顾虑。最开始,浙江中欧班列发送的货物很单一,只有小商品、五金工具等百货商品。但现在,已经逐渐向汽车配件、智能家电、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的浙江制造产品转型。

  为了让班列运行更好,这几年我们还在杜伊斯堡、阿拉木图等欧亚城市设立集散中心。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及亚欧大陆班列沿线的许多国家。对很多人来说,中欧班列的运行不仅畅通了国际物流,带来了生意,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有个西班牙的红酒商告诉我:“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更加紧密相连,我的许多产品正是通过浙江中欧班列卖到了中国。”在他眼里,中欧班列不仅让各国商品物畅其流,也搭建了一个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平台。

  这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浙江中欧班列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今年2月6日,省委、省政府在义乌市高规格召开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动员部署会,给浙江中欧班列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怀。作为浙江中欧班列的平台运营方,我希望在中外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下,能推动更多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成果落地,让全世界更多人从共建“一带一路”中受益。

  (作者为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记者 钱关键整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制造;中欧班列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