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天下第一潮”因何形成?记者跟随科考队一起探秘——

追潮总能带给我们新惊喜

字体:
—2025—
10/14
07:34:09
2025-10-14 07:34:0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褚晶君 通讯员 周越尘 刘胜利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记者 褚晶君 通讯员 周越尘 刘胜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上,一道白线滚滚而来,轰鸣声如千军万马般奔腾而至——这便是被称为世界潮汐奇观的钱塘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奔腾的潮水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奔涌的潮水因何形成?涌潮从哪来又在何处消亡?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自然规律与科学原理?近日,我们随钱塘江涌潮科考队一同出发,探寻这世界奇观背后的奥秘。

科考队操控无人机升空,开启科学探测。 记者 王志杰 摄

  从治潮到护潮

  解码涌潮的“自然密码”

  13时,海宁市盐官镇,潮水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观潮人群中有一群特殊的游客——2025年钱塘江涌潮科考队。

  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海宁管理站的江堤上,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有成快步向我们走来。“今天是全线实地科考启动,我们100多位科考队成员蹲点在南北两岸23个点位,观测当天潮水情况。我们所在点位,主攻方向就是摸清‘暗潮’的秘密。”徐有成介绍,“肉眼看到的壮观潮头只是‘明戏’,观潮安全人们还能重视,真正对观潮安全构成威胁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暗流’。”

  “小羊,启动无人机测流。”“好的,立刻起飞。”伴随着语音指令,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定制航线追潮而去。地面上,科考队成员羊海东娴熟操作着无人机,他的视线在屏幕与天空间快速切换。潮头奔腾而过,游客开始陆续离开,但羊海东的注意力却更加集中。他操控的无人机仍在空中盘旋。

  “你们可以用手机录像,看看潮水过后的江面有什么变化。”在徐有成的提醒下,我们将目光从无人机转向江面。此时,江面仍旧不平静,水位依旧很高。

  “除了头潮,大部分情况下还会有二次潮水来袭。”徐有成介绍,暗潮是指没有明显潮头的涌潮,很难被肉眼清晰观测到,一般是在潮水过后会出现。而无人机搭载的电波流速仪和侧扫雷达就像是一双“透视眼”,精准捕捉江面下暗流的流速、流向与演变规律,并将数据回传至系统。

  我们来到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无人机实时回传的数据。羊海东给我们介绍各个图标数据的意义。出于好奇,我们点开潮水流速图表,一条波浪形曲线清晰可见:13时,水流以每小时20公里冲顶,回落后又快速蹿升。“看,这第二个峰值就是暗潮,”徐有成在一旁解释,“速度几乎追平头潮,威力不容小觑!”

  “世界上河口众多,为何只有钱塘江等少数河口能形成如此壮观的涌潮?”“除了一线潮,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潮型?”徐有成望着远去的潮水告诉我们,这是他自从来到钱塘江畔工作就在思考的问题。数十年来,相关研究从未停止。但对涌潮从形成、演变到消亡的全链条认知仍存在许多空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

  为进一步探索涌潮的奥秘,2016年,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成立,汇聚了水利工程、海洋水文、地质地貌等多领域专家,开始谋划系统性科考活动。

  “科考的最终目的,是为涌潮景观资源的科学保护、沿江生态景观带和高标准海塘建设提供依据。”徐有成说,无论是保障堤防安全,还是守护这份自然遗产,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涌潮规律的基础上。

  从余姚到富阳

  追寻潮水的生命轨迹

  追寻涌潮,不仅要欣赏其奔腾的壮阔,更要探寻其生命的源头与终点。

  农历秋分,我们跟随科考队赶到余姚市,探查钱塘江南岸涌潮起点。“大众常聚焦于潮水的壮观,但弄清涌潮从何处诞生、在何处消亡,如同了解一个人的完整生命轨迹,至关重要。”徐有成说。

  上午10时,在余姚市陶家路闸附近的堤岸上,徐有成远眺江面:“今天能见度好,我们或许能亲眼见证潮水最初的模样。”羊海东依旧负责本次起潮点的无人机航拍任务。我们负责用相机拍下起潮的画面,作为无人机视频提供关键的地面影像补充。

  “有动静了!”10时15分,羊海东一声低呼。我们探头望去,此时江面上泛起一道仅一两米长的微弱白浪,正缓缓西进。我们快速连按快门,记录下这关键瞬间。“就是它!这白色的浪花,就是潮水产生的标志。”徐有成指着相机屏幕上,难掩兴奋。紧接着,他指引我拍下堤岸上的一个写有“水准工作测点”字样的标志,“这个水利标识点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起潮点的精确位置。”

  初生的潮头过于细小,镜头难以捕捉。于是,我们驱车向西追赶,记录下更多起潮后潮水变化。约两三公里后,熟悉的轰鸣声已然入耳,一条“不太直”的白线,终于清晰地跃入眼帘。我们连按快门,终于将江面上分成三小段潮水的宝贵画面记录下来。

  根据此次追潮经历,徐有成估测,南岸起潮点较去年再次东移。长期以来,大家都公认钱塘江涌潮的起潮点在海宁市黄湾镇一带水域。后经过科考发现,钱塘江涌潮起潮点确认在北岸海盐县黄沙坞排涝闸和南岸余姚市新临海浦闸连线以东一带的位置。“具体起潮点挪了多少距离,原因是什么,我们后续会召开专家座谈会进行科学研判。”

  当天16时,我又跟随科考队员来到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木桥头村附近的悬空沙岛岸边,这里是上游涌潮消亡点。16时15分,听到熟悉的潮水声,大家纷纷朝富春江下游岛头方向望去,潮水从远处而来。片刻后,岛另一侧回流的涌潮抵达,两条白线在江心碰撞,激起约1.5米高的浪花。整个过程,持续近40分钟。“太美了!晚霞下的潮水太神奇了!”科考队成员闻利华感慨。

  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理事、科考队员周飞武介绍,晚潮发现于2022年,正式被观测到在2024年。因该现象发生于16时至17时,霞光映照河面,潮水与晚霞相映生辉,加之此处是黄公望隐居地及《富春山居图》起点,涌潮科考专家组将其命名为“富春晚潮”。

  从潮起到潮落

  六小时行程120公里

  一道奔涌的潮头,“生命”能延续多久?面对徐有成的这个问题,我们结合此次追潮的亲身经历进行测算:从余姚陶家路闸10时15分起潮,至16时15分抵达消亡点,历时6小时,行程约120公里(河道中心线)。潮起潮落间,竟是一段6小时、百余公里的壮阔征程。

  “涌潮历经起潮、发展、衰减三个阶段,以往行至闻堰一带时变成波状,白色浪花消失即代表涌潮消亡。”徐有成告诉我们,2022年,科考队员在富春江北支五丰岛附近观察到涌潮,直至五丰岛与东洲岛之间消亡,更新了人们对钱塘江涌潮消亡点的传统认识。

  南北岸起潮点是否有变化?消亡点涌潮有何新变化?涌潮过后1小时内还可能遇暗潮?……亲历了科考活动之后,我们心中仍有不少疑问,这在不久前由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等单位举办的“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解答。

  根据此次科考活动,专家们发现,钱塘江涌潮的起潮点,北岸没有变化,仍在海盐黄沙坞排涝闸附近;而南岸起潮点有了新变化,已经外移至余姚陶家路闸以东5公里一带。此外,科考还发现,自海宁大缺口以上河段至富阳悬空沙一带都有可能存在暗潮,暗潮一般在涌潮过后的5-30分钟内产生,由于受不同地形、岸线等因素影响,暗潮的传播速度也不同,最迟的暗潮可能在涌潮过后的60分钟内发生。

  在发布会上,我们了解到更多科考背后的故事。五年来,科考队已通过无人机、无人船等专业设备获取相关水文要素,并结合涌潮观测站、当地水文站记录的数据,实现水、陆、空一体化观测,破解了以往因受水深等条件限制在对钱塘江河床地形地貌勘测时部分区域无法抵达的困境。

  “每年科考都像在开‘科学盲盒’,总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徐有成举例说,2022年,科考队不仅在多地首次清晰观测到如鱼鳞般排列的“鱼鳞潮”,将钱江潮从传统的“一潮三看”更新为“一潮多看”;2023年,更是记录下了罕见的“双V形交叉潮”这一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

  涌潮科考不仅解码涌潮的“自然密码”,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涌潮奇观,为保护涌潮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此同时,科考所揭示的涌潮多样性、独特性及其与人文历史的深刻联结,其研究成果正直接服务于“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让申遗之路更清晰。

  在徐有成看来,每一次涌潮都向人们抛出新的谜题。“我们对钱塘江涌潮的科学探索,将如同潮水般滚滚向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钱塘江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