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秋假”来了!温州“秋令营”“秋假课”火了

字体:
—2025—
10/16
14:26:37
2025-10-16 14:26:37 来源:温州网

除了“夏令营”,今年开始将有“秋令营”了。

 除了“夏令营”,今年开始将有“秋令营”了。

  10月中旬的温州,还未裹上微凉的秋意,家长群里的讨论却提前热了起来。

  “两千多的‘秋令营’要不要报?”“飞西安的机票涨了一倍还抢得到吗?”“托管啥时候开放报名?”这些细碎的追问,都指向同一个新鲜事物——温州首个“秋假”。

  今年11月17日至19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迎来为期三天的专属假期,叠加周末,就“拼”出了一个五天的“小长假”。这场假期变革,给家庭教育安排带来了新选项,也悄悄改写着“学习”与“成长”的节奏。

  “秋令营”兴起 “一日研学”转向“多日沉浸”

  “秋假”政策一出,原本冷清的11月旅游市场,顿时多了份“秋意浓”。连日来,“秋令营”一词迅速在家长群、朋友圈和研学机构中刷屏。

  “听见了吗?森林在回应孩子的‘无聊’。”10月14日,温州某研学机构负责人叶先生在朋友圈发布了新推出的“秋令营”研学课程,从事研学近十年的他,还是头回为“秋假”定制课程。

  “以前只在寒暑假忙夏令营、冬令营,今年‘秋假’一出来,我立马翻了永嘉山林的地图,把徒步路线里的枫香树、乌桕树都标出来了。”他解释,以往同时期的研学多以“半日”“一日”为主,而此次5天小长假的出现,推动研学模式从“短途打卡”向“多日沉浸”转变,形式接近寒暑假,为深度体验创造了可能。

  为此,该机构特别推出“三日永嘉森林探索课”,包含拾秋寻叶、创意手作、山林徒步等活动,课程定价2380元/人。课程发布当天,便有数十位家长咨询,其中五六位明确表达了报名意向,热度超过预期。

  “我们的活动还没正式上线,就收到了十几位家长的咨询。”温州晚报“亲子派”活动负责人陈女士也感受到了这股“秋令营热”。

  在她看来,“秋令营”可以平衡游玩与学习,但更深层的需求逻辑是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家长无假”的痛点:孩子放假,父母无法休假。此时,一个有组织、有课程、有安全保障的短期营队,便成为兼顾“安心托管”与“学习延续”的理想选择。

  研学边界正加速拓展。除七都、永嘉、泰顺等市内农耕基地外,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3至5天跨城线路也在密集推出,这些线路深度融合农耕秋收、民俗节庆、非遗技艺等秋季元素,让研学真正“应时而行”,把季节的馈赠转化为教育的养分。

  不过,“秋令营”的兴起也面临挑战。某研学机构负责人朱老师连日奔波于营地考察:“昨天早上六点就出发了。”她坦言,3-5天的研学,时长不长也不短,课程设计上更需平衡教育性与趣味性;安全管理方面,交通、食宿、活动全流程把控,后勤保障也需更精细化运作。

  机票价格翻番 “课本实景游”成出行主流

  除了跟团研学,还有许多家长选择自己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秋游”。需求激增直接推高了交通成本。10月15日,市民周女士在某旅游App上查询机票时惊讶地发现,“11月15日温州飞北京的经济舱,上周看还是680元,现在直接涨到了1435元!”

  记者随后在携程、飞猪等平台查询发现,这一趋势普遍存在。11月15日温州至西安的直飞航班,经济舱最低价达925元,而一周前的周六(11月8日)同航线最低仅399元,涨幅高达约132%;温州飞往成都的直飞航班,11月15日价格普遍在1000元左右,较非假期时段上涨约400至500元;温州至广州的航班涨幅相对较小,但也比平时贵了200-300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需求的质变。温州某国旅负责人金先生发现,今年“秋假”家长咨询最多的目的地是北京、西安、成都、长沙等地,不再追求“网红地打卡”,而是转向“课本游”——带孩子前往语文、地理课本中提及的景点,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结合。

  市民方先生是“课本游”的坚定支持者。“国庆带孩子去海宁观潮,走的就是课本路线,孩子特别投入,还主动写了观后感。”他计划秋假带孩子打卡金华双龙洞——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经典场景。

  温州某旅行社顺势推出了“半自由行”产品:温州至西安套餐含往返机票、四晚四星酒店,比单订省300元。“家长不想被跟团游束缚,我们提供基础保障,他们自己安排参观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时间,灵活性更高。”该产品上线一周已售出20多份。

  3天“秋假课”上线 超六成家长期望托管

  在教育服务领域,分层需求同样清晰。

  “九年级面临中考,秋假不能松劲。”10月14日,温州某教辅机构的“秋假补习班”启动报名。其负责人表示,不少家长担忧孩子脱离学习节奏后跟不上进度,尤其九年级面临升学关键期,希望短期内集中补习夯实学科基础。

  记者调查发现,多家教辅机构推出了“秋假”3天专项辅导班,课程聚焦数学、科学、英语等核心科目,主打“精准补弱+知识点”衔接。与常规周末课后辅导不同,这些“秋假课”属独立设置的短期课程,专为假期集中提升设计,家长可灵活选择,无需绑定长期班型。

  低年级家长更关注“托管需求”。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9月底就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调查问卷,征集家长和学生对秋假安排的意见,截至10月15日,共收到700多份有效问卷,其中超六成家长选择“需要托管服务”。

  该中心负责人分析,对于许多双职工家庭来说,托管仍是“刚需”,目前中心正在统筹安排,计划推出托管、市内周边县(市、区)的半日研学等服务。考虑到秋假期间幼儿园正常上课,不参与假期安排,而初中阶段学生则以课外辅导为主,此次托管和研学服务重点聚焦小学群体。

  除了官方平台,社区托管也在积极筹备中。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党委书记李女士告诉记者,社区从今年9月1日起,推出周一至周五晚上托管服务,目前正在组织教务人员,筹划“秋假”托管事宜。

  “无论是研学、自由行还是课外辅导,‘秋假’给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实践空间。”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奇表示,“秋假”的推出是对“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秋假填补了国庆到寒假间的“长假空白”。公共服务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发力,正精准弥合这一教育需求缺口,让假期真正成为成长的延伸空间。

  这个秋天,孩子们或将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读“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是有机会真正走进山林,亲手拾起那一片片属于秋天的记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秋假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0月中旬的温州,还未裹上微凉的秋意,家长群里的讨论却提前热了起来。细碎的追问,都指向同一个新鲜事物——温州首个“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