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守护文化遗产,深化文明互鉴

字体:
—2025—
10/18
07:16:56
2025-10-18 07:16:5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陆遥 严粒粒 李娇俨 唐骏垚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记者 陆遥 严粒粒 李娇俨 唐骏垚)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文明生长和交汇的神奇土地。

  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如约而至。这场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盛会,邀请约400名中外嘉宾来到浙江,开展国际研讨,深化文明互鉴。

  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到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指导下,良渚在世界文明版图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他亲自推动良渚申遗成功,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20多年来,浙江始终践行习近平同志对良渚遗址和文化保护工作的殷殷嘱托,以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为己任,持续推动考古事业发展,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炮声隆隆如战场”“茶几都是一层灰”,21世纪初的良渚,石矿密布,灰沙遍地。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他亲自协调关停遗址群范围内的石矿,关心推动遗址保护范围划定问题。

  到中央后,他还一直关心良渚。2016年,4位文博界老专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古城遗址早日申遗。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下,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举行。他在贺信中再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时至今日,人们越发深切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良渚遗址等考古发掘的关注,倾注着怎样的良苦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还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内容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他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他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正是通过考古,一个个如良渚一样的地名响彻四方,让世界见证中华文明的博大璀璨。

  2024年11月,就在第二届“良渚论坛”召开前夕,良渚考古传来新进展:在良渚遗址群内新发现水坝20多处,揭示了水利系统完整结构,累计发现的相关遗址增至350多处,良渚遗址群所有家底已经基本摸清。

  “良渚古城内的2万多居民,身份是贵族和宗教人士,以及从事玉器、漆木器、骨角器、石器等加工的高端手工业者,但城里没有农民。粮食、肉食等从四面八方运来,如同今天的大都市,这证明良渚社会存在明确的城乡分野。良渚古城影响力和发达程度超乎想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说。

  “浙江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感受深刻,“我们当更加努力多角度探寻古代中国,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近年来,绍兴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的存在,实证绍兴2500年建城史,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让“越地长歌”有了实物佐证。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成果同样令人振奋,距离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故居不过千米,史书曾记载的宋代温州城十座城门均已基本确定位置,再现千年“海丝”的辉煌过往……

  浙江还从制度上创新探索,有效守护历史文脉。2023年8月,《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印发,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实现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覆盖。规定实施一年就取得丰硕成果,因考古前置发掘出的文化遗产数量大增,衢江皇朝墩遗址、余姚施岙遗址、绍兴亭山遗址、嘉兴东塔遗址等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得以原址保护。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

  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地上荒丘一片,地下气象万千。”过去,这句话反映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游览状况:因为绝大多数遗址被保护在地下,人们来到这里游览,只能想象曾经的辉煌。

  如今,游客穿行其中,可见可感的体验,正成为现实。

  VR眼镜的视野内,高大的宫殿、雄伟的城墙重新拔地而起,数字还原的良渚先民正进行着盛大的祭祀;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辨识各类遗址,公园内通过不同植物来标识不同的遗址,比如水稻种植区域表示古城的水域,狼尾草区域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台地(良渚先民堆筑的生产生活区);天上地表,摄像头、无人机、感应光缆遍布整个保护区,全方位守护着文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监测科副科长杨鑫表示,全新打造的“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四位一体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通过1006个摄像头、5个无人机场,以及遍布各处的感应光缆与环境监测设备,让预警响应时间从过去的3天缩短至30分钟,为守护遗址安全及山水地貌的历史环境多加了一道“保险”。

  可以亲近的良渚,时刻在告诉世人,保护和发展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依托丰富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探索,文物遗址不仅能生动阐释文明密码,更能“活”得多姿多彩。

  初秋,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初中生们走进安吉古城遗址公园,参观新开园的八亩墩遗址。他们以黏土为媒,精心重塑这座古墓的地貌;跟随讲解老师体验考古过程,绘制文物的三视图……

  在这里,全国首创的“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把关”模式,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我们打造的‘安吉考古大学堂’,今年已迎来5万名研学人员,营收突破600万元。”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柯安顺介绍,引入社会资本运营遗址公园,不仅实现收支平衡,更让考古成果成为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文明密码”。

  多元创新,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在龙泉,一条“大窑考古线路”以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串联起多个点位,带访客解锁龙泉青瓷从生产、运输到外销的千年故事;在绍兴,基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的“绍兴古城”应用,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旅游资源、便民服务等内容不断纳入古城新生态;古老的大运河沿岸,一批文化集镇迎来复兴,横跨杭州、宁波、嘉兴三地的精品旅游廊带跃然水上……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进入四季度,良渚博物院的工作节奏愈发紧张。忙碌背后,承载着一份殷切嘱托和使命担当。

  2008年10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参观刚刚落成并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时,嘱咐工作人员:“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

  循着指引,良渚博物院持续推进传播工作。计划于2026年初开展的“古希腊的旅程”(暂定名)展览已进入筹备关键期。“这么多文物,如何在良渚博物院现有空间内展陈,实现最好的参观效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停推敲。”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期待,这场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对话能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文化张力。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切中肯綮。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良渚遗址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通过“何以文明”特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英国、瑞士、埃及、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秘鲁等17个国家和地区。

  在埃及,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探寻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脉络和轨迹,呼吁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与珍视;在英国,参观者制作印有良渚文明图案的文创产品,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埃塞俄比亚,良渚文化神徽和精美玉器等展品,与有“人类祖母”之称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同馆展出……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扩大“朋友圈”,为文明交流注入更多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对此印象深刻:“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良渚的工作有许多个团队合作参与。”良渚考古的多学科研究,长期与日本金泽大学、东京大学保持密切交流。

  开放包容,也让浙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2024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我国科研团队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如今,作为“万年稻作文明”的重要实证,上山文化遗址已发现了24处,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让文明对话照亮同行之路。连续举办的“良渚论坛”,为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今天开幕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将围绕远古文明研究、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文物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以良渚文化、上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成果持续“走出去”,以“良渚论坛”为代表的对话平台不断“请进来”,双向互动间,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交融中持续丰富和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文化遗产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