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宁波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

一座“会思考”的城市

字体:
—2025—
10/18
07:26:09
2025-10-18 07:26:0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周松华 通讯员 廖鑫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记者 周松华 通讯员 廖鑫)前阵子,连续的高温晴热天气,给城市绿化养护带来新考验。而在宁波市首个“智慧公园”试点——日湖公园,养护工人却用手机随时登录“智能水肥管理系统”,查看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采集的绿地土壤温度、湿度等信息,并结合气象数据和植物需水量进行智能分析,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提升养护效能,守护了满园绿意。

  像这样的智慧场景,在宁波随处可见。近年来,宁波围绕城市全域数智化转型要求,深入推进“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也为群众带来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在宁波市城市桥梁监测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着中心城区38座特大及特殊结构桥梁的15类2600多个点位的监测数据。这是宁波上线的国内首个城市桥群科学智慧化管理平台。

  “它是实时感知桥梁健康安全状况的‘智能管家’,也是能够分析评估关键数据的‘专业医生’。”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桥梁管理科科长钱丰说。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御”,该系统升级了防船撞智能预警功能,通过安装在桥梁及两岸的雷达、水位仪、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监测往来船只的航行动态。据统计,防船撞智能预警功能上线以来,已累计发布预警4000余次,有效保障了桥梁安全和交通畅通。

  不只是桥梁,为建设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宁波以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模型为支撑,搭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将2300余条城市道路、1600多个停车场、5000余座公厕、230万套照明设施等纳入“一网统管”,并建立“智能感知—精准派单—高效处置—核查反馈”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闭环。

  10月11日晚,宁波机场路高架南延的一套功能照明设施发生故障,智能感知系统当即上报。次日一早,该路段照明养护单位工作人员接到了平台派单,循着精准定位,赶往现场处置。相比过去人工巡检、被动报修的模式,路灯自己“报故障”、系统精准“派工单”,让运维效率提升好几倍。数据显示,借助智慧管控平台,目前宁波城市照明设施亮灯率已保持在98%以上。

  “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小事,也折射出宁波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智治的理念。“滴”的一声轻响,鄞州区明楼街道中海花园居民谭业军用手机扫码,打开了小区里的生活垃圾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很快完成了塑料瓶、废纸板的投递,获得0.51元资源币,“24小时开放,可回收物分类齐全,还有资源币返还,真方便。”

  自2023年起,宁波全面推进垃圾分类3.0模式,先后投放1200多台生活垃圾全品类智能箱,建立起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截至目前,群众参与生活垃圾前端有偿投售次数已超4000万次,分类正确率超90%,平均每天“智取”可回收物近40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宁波;城市治理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