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中外嘉宾齐聚第三届“良渚论坛”

共护人类瑰宝 共促文明重光

字体:
—2025—
10/19
07:48:56
2025-10-19 07:48:5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世界目光,再聚浙江。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 记者 董旭明 倪雁强 魏志阳 摄

  他们分享着各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传承的当代挑战,思考着文明起源的古老记忆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一次次观点碰撞、共情共鸣中,我们看见了世界各国已然凝聚着“共护人类瑰宝,共促文明重光”的共识,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不断注入思想与力量。

  文化之美,姹紫嫣红

  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折射着文化的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会场内外,各国嘉宾提及本国文化遗产时,总是热情洋溢——

  佐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陕西有蓝田人头骨,浙江有七里亭旧石器遗址;佐证一万年文化史,陕西有老官台文化,浙江有上山文化……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细数两地文化遗产,认为“陕西与浙江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他向在座嘉宾推荐了不久前在央视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片中讲述的缙云黄帝祠宇故事,让他联想起陕西黄帝陵,他感慨:“北陵南祠相互呼应,正是精神标识与考古遗存相互印证。”

  地中海岛国马耳他,面积不过300多平方公里。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却自豪地向大家“科普”,马耳他是公认的“史前圣地”,拥有5000多年前的史前神庙、气势磅礴的近代早期防御工事、装修豪华的地下宫殿,文化遗产密度仅次于罗马。

  考古证明,良渚遗址的水利工程浩大、复杂,却极为有效。埃及作家埃兹丁·曼苏拉·穆罕默德·埃尔赛义德17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领略中华文明智慧时有感而发:“埃及也是水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曾遭遇洪水并成功治水,最终建立起伟大文明。”

  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引以为荣?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往往是从总结自己开始”“文化遗产承载我们的传统信仰和记忆,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一种物质表达”……

  种种答案,指向一个共识: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维系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血脉。

  文物之邦,惺惺相惜

  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危地马拉境内的古玛雅城市蒂卡尔遗址……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向大家展示:“许多文物古迹正不得不抢救性保护”,“在城市和国家层面上,我们应思考是否能够更好地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传承好文物和文明”。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则注意到,“全球多地正受到过度旅游开发的困扰。意大利威尼斯就是典型案例,当地居民对旅游业侵占生活空间的做法深感不满。”

  文物之邦,惺惺相惜。近年来,各国围绕更加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提升文物防灾能力等课题开展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为珍藏文物的博物馆展厅和储备库,打造符合文物保存要求的环境条件;对庞大的馆藏进行数字化,防备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风险;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只有条件成熟时才考虑文物修复或复建……当马里奥·丘塔亚尔分享马耳他文物保护经验时,嘉宾们频频点头。

  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全世界文物之邦的共识。

  文明之光,守望相助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跨区域、跨国界合作保护与研究是重要议题。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我意识到,这不仅开创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更将推动全球文化政策与国际历史认知的重塑。”蒂姆·温特说。

  而让-保罗·德穆勒则更聚焦在保护技术的互学互鉴上。他希望利用电磁、雷达等新技术了解“地下万千”,“我们希望和中国互学互鉴,在城市开发中更好地保护文物。”

  从倡导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大力支持柬埔寨吴哥窟、尼泊尔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到联合开展埃及孟图神庙、沙特阿拉伯塞林港等考古发掘研究……这些年,中国深度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文明判定”的中国方案。

  传统的西方学术界认定文明需要“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基于以良渚古城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创新提出以城市、阶级、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孙庆伟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文明互鉴破隔阂,对话交流凝共识。

  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管理局局长玛丽亚·瓜达卢佩·埃斯皮诺萨·罗德里格斯说:“我相信,论坛的影响力将辐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及全球范围内所有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考古遗址与文化遗址。”格林纳达旅游、创意经济与文化部首席文化官凯尔文·雅各布则将参加“良渚论坛”称作国家文化外交的“里程碑事件”。他将向国际文化领袖与创意人士分享本国的艺术愿景与文化遗产,扩大格林纳达对全球文明的贡献。

  与会嘉宾相信,本届“良渚论坛”将推动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让多彩多样的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论坛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