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象山的生产车间,博宇汽车模塑制造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飞速运转,一套套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源源不断下线。
这家深耕行业超25年的企业,凭借千万级的设备投入和技术升级,去年,在细分领域实现产值同比增长近20%,成为了2024年新晋省级“隐形冠军”,也是一些知名车企相关零件的“独家”供应商。
不仅是宁波的精密零部件,还有绍兴的纺织新材料、台州的高端装备、杭州的数字技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领域,浙江已培育470家“隐形冠军”企业,不到中小企业总数千分之一的它们,却构筑起制造业的“筋骨”。
“隐形冠军”概念源自德国,这类企业规模不大,在特定细分领域内独领风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其产品、服务鲜为人知,却难以被模仿和超越。
这些年,面对大环境的挑战和风浪,浙江民企“隐形冠军”仍层出不穷,有的从传统产业转型突围,有的“押注”新质生产力,有的以“地瓜经济”布局全球,这背后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浙商精神”的共同作用。
这也是浙江再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张榜单第一的底气之所在。

宁波舜宇光电工厂 图源 宁波发布
有为政府:政策精准滴灌,培育生态沃土
浙江不做“大水漫灌”的粗放式引导,而是园丁般深耕细作,为企业成长培育一方“生态沃土”。
“政府不是管理者,而是合伙人。”这是浙江民营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普遍共识。
这几年,浙江通过政策设计与精准服务,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的立法保障,到《浙江省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各地也开展梯度培育行动,为“隐形冠军”成长铺就快车道。
宁波新容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政策扶持的穿透力。这家老牌电器企业,在当地政府智能制造“125+”工程等举措推动下,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从传统电容器生产转型为新能源领域核心部件供应商,不仅AED医疗除颤电容器年供应量超5万台,远销海外,还为国内制造商提供数十万台的电容器。

这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内藏着宁波新容的电容器 图源 宁波经信局
面对设备升级的“拦路虎”,浙江出台《浙江省工信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像“庖丁解牛”般传统行业转型的痛点。在政策激励下,宁波一家汽车零部件厂果断淘汰使用10年的旧机床,换上具备智能监测功能的新设备,不仅废品率从5%降至0.3%,还节省了三分之一的能耗。
同样处于沿海地带的台州温岭,崛起于民营经济,诞生了40余个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9家“隐形冠军”企业。
来自温岭的飞越机电,实现了从暖通空调工程领域到医疗器械的跨越式发展,其旋片真空泵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市场销量冠军,背后也有政策的精准扶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成为企业攻破关键技术的‘着力点’。”其公司负责人介绍,据悉,飞越机电2024年上半年累计享受各项税费优惠3000余万元,其中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超过1560万元。
更关键的是政府构建的培育闭环,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扶持。来自湖州的浙江荣星新材料研发高性能“锆质唇砖”时,政府推动其技术参数纳入国家标准,助里其打破海外垄断、占据90%市场份额。这种“政策铺路+标准引领”的组合拳,让传统制造业得以突破瓶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早在2016年,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培育‘隐形冠军’,总体来看,浙江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政府不仅大力培育发展‘隐形冠军’企业,对于评上的企业,会给予补贴或者职称评定名额、产业园区空间等方面支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雷李楠告诉潮新闻记者。
有效市场:要素集聚发力,激活转型动能
今年8月,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揭晓时,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再次出现:浙江以107家上榜企业连续27年领跑全国,比江苏多23家,是广东上榜数量的1.6倍。
为何浙江能培育出如此庞大的优质民企群体?答案就藏在浙江独特的“块状经济”模式里——那些看似分散的县域产业集群,实则是孕育“隐形冠军”的超级孵化器。
浙江块状经济的活力,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滋养了“隐形冠军”生长的天然土壤。这里有1060万户民营经营主体,更有全国第一的民企研发投入强度,上榜民企500强的浙企户均研发费用高达24.96亿元。

图源 新华社
雷李楠介绍,“隐形冠军”一般处于产业链当中的一个细分领域和环节,浙江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也能帮助他们在靠近的地理区域内,实现上下游紧密的配套,发挥互补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生态水平。
在汽配产业密集的台州玉环,浙江双环传动的一次蜕变,堪称市场驱动转型的典范。这家从解决齿轮质量追溯难题起步的玉环企业,在市场需求牵引下,历经十年完成“数字扫盲”,又自主研发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字和算法,使高端齿轮良品率提升至98.5%。
如今,双环传动已是一家全球齿轮行业的“隐形冠军”,做的并非整车或机器人,而是它们体内最关键的“关节”与“筋骨”——高精密齿轮和RV减速器。全球每20台乘用车,就有3台装着它们的齿轮。
在一次次变革之际,把握市场风向、走在创新浪尖,是许多“隐形冠军”的特质。比如,宁波耐森电气瞄准当下热门的新能源产业痛点,深耕配电智控开关设备,在风电、光伏领域打开市场;绍兴的国周纺织独辟蹊径练,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它靠创新染色技术及装备传统更新来突围“新生”。
这些“小而美”的企业,正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他们的成长印证了浙江的独特优势:市场的活跃与包容,引导了科技、人才、金融集聚,让创新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浙商精神:传承创新基因,铸就深耕定力
如果说,政策和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外因”,那么浙商精神就是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内核”。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浙商血脉的基因——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千精神”,到新时代的深耕主业、创新求变,它如同一块历经打磨的宝石,在时代变迁中愈发璀璨。
浙商精神中的传承与创新,也让浙江企业穿越周期、坚守主业,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图源 新华社
万事利的辉煌背后,是两代浙商的薪火相传。46年前,年仅30岁的沈爱琴接任杭州笕桥绸厂厂长,带领22名农民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资金匮乏、原料短缺,仅凭17张破旧铁木织机,开启了万事利的辉煌篇章。
女儿屠红燕接班之后,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引领“万事利”从产品输出转向创意和品牌输出。她还引入AI技术设计丝绸图案,将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融合,让丝绸产品登上G20和亚运舞台,走向世界,实现从贴牌到技术输出的蜕变。
同样,绍兴双鸟机械的40余年坚守,书写着浙商坚守的力量。这家生产起重葫芦的企业,拒绝多元化诱惑,将“做精每一个齿轮”作为信条,连续1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到核电站施工,都能看到双鸟葫芦的身影。
70多岁的张文忠,是双鸟机械的创始人;盛嘉庆是他的三女婿,如今是公司接班人。新老交接之时,他题下“百年双鸟 葫芦经典”八个字,鼓励盛嘉庆把起重葫芦做到“极致”。外贸形势风风雨雨,企业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如今,浙商精神已从个体奋斗升华为企业基因,成为从模仿到创新、从低端到品牌的核心动力。
“‘隐形冠军’企业往往持续聚焦很精深的领域,这要求浙商对未来发展有准确的判断和洞察。一旦做到行业顶尖,他们还能发挥带头的作用,带动其他企业朝这个方向探索。这与浙商的务实、敢于创新、乐于学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雷李楠说。
从象山的汽车零部件到杭州的工业互联网,从杭州的纺织新材料到宁波的精密电子,浙江“隐形冠军”的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历经了时代的风浪与机遇,这些“隐形冠军”的成长密码清晰可见:有为政府搭建舞台,有效市场激活活力,浙商精神提供内核。在三者的协同发力下,更多传统制造企业正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让浙江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